美文网首页职场菜鸟成长记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作者: 阿德邦HRSaaS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0:52 被阅读1次

1
一个普通“勤奋者”
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

在地铁上,你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着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

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

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 32 个赞。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2
表演“勤奋”
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

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

也可能,你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

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

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所以,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

这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

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或者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 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

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

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

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

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
多数人为了
逃避真正的思考
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

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 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

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在谈什么?

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

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

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

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

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

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
深度思考
才能带来认知升级
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 1 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 55 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 5 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END-
www.adebang.com是阿德邦(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平台致力于改变传统HR服务行业经营方式,聚焦人力资源服务痛点,运用“互联网+”创新模式,让人力资源服务变得更简单。

    我们为求职者提供兼职实习,求职就业,职业规划,学历提升等服务;为企业HR提供行业分析报告,优秀学习案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及咨询服务!

Adebang,和优秀的你一起进步!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及微信等社交媒体,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邦人力,始于招聘,不止于此!

qrcode_for_gh_b67474ce552d_258.jpg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相关文章

  • 我们可以写不出爆款,但不能连开头的套路都看不懂

    最近,简书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一句低品质勤奋者,框定了一大群日夜星辰...

  •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 昨天看了一篇网文,是布洛迪写的《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

  • 新生大学陈晓: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

    前两天,看到一篇好文章《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 “低品质勤奋者”》,指出了大多数人貌似的勤奋,实际上是在表演勤奋的...

  • 拒绝思考

    读了《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有感。 反思自己平时做事习惯,经常喜欢做一些无脑、重复性高的工作来...

  • 做高品质的勤奋者(一)

    在简书上看到一篇热门文章《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文章分析的颇为透彻,切中要害,也解了一直以来...

  • 深入是深坑那个深吗?

    周六看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文章挺长,最终给出这样的结论: 优秀结果的充要条件是 ...

  • 天才的出现,是概率还是努力?

    01 不谈低品质勤奋努力者,谈天才与人才之间的概率。 很多人说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努力者,意思就是在说把自己...

  • 谁说低品质勤奋者就不会成功?

    你努力了那么久,为什么还一无所有?你每天忙碌又疲惫,却依然只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低品质勤奋者就注定一事...

  • 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一上来就这么说,显得自己很不友好,但是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不是坚持就能有结果的,...

  • 我们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每天过的很快,步入研究生的生活已经有三个月。每天都很忙,忙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文献,写不完的小论文,但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dk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