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讲规范的语言,讲《诗》《书》、行礼,都用规范的语言。
[解读]
雅言,古称河洛语,河洛话,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言,在通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就出现了“雅言”。
周朝以后,随着各朝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完善,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地推广雅言。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洛阳雅言。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历时长达四千多年之久。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洛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孔子为了方便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平时带头使用雅言。在诵读讲授《诗》《书》,以及执行祭祀和外交礼宾活动时,他更是必须使用雅言。
[读后启示]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人们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
在中华大地上,汉民族孩子学会的第一语言大多要么是自己所在地的方言即家乡话,要么就是从小接受的普通话教育。
现在学好普通话很重要,用途非常广泛,家乡话只限于地方的区域交流,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不用刻意灌输也能自然随意说上一些。
尤其是一些家长家乡话的口味非常浓厚,平时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掌握到一些地方语言和地方口音。
一般正式场合社会制约性较强,人员众多,庄重典雅。在这样的场合中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准确规范,语言要清晰流畅,内容要完整,表达要得体。
至于非正式场合可以宽松随便一些,说话不必一本正经,可以轻松活泼一些,可以使用方言、可以使用普通话,以自然通俗幽默为宜。不过在开玩笑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要过头。
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也是一种技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生离不开语言,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才能收到最理想的言谈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