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杜甫——弦外之音

品杜甫——弦外之音

作者: 李老师的读写教室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13:33 被阅读0次

一首快耳爽心的曲子,弦外还有袅袅余音,才是好乐章;一首山水景物的图画,周围尚有无限境地,才是绝妙画面;一篇诗文,在言外有耐人寻味的饱满情趣,才是神韵杰作。“今人用心,在有笔墨之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之处。”

诗,也要在笔墨之外传神,杜甫之笔墨,传神之笔墨。

品杜甫——弦外之音

雨四首(节)

(唐)杜甫

楚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

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

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

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

这八句,一二不相关,二三也不连,反而一八相关,二七相应,读起来言外有意,不同平铺直叙那样语意穷尽。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接句不测”,在第二句开辟新境地,第一句写雨,第二句立马是别的意思,这两句在语词上是截断成两片的。

第一句写景,用第二句叙事截断;第一句叙事,就用第二句写景截断,造成“语不接而意接”的境界。

品杜甫——弦外之音

悲秋

唐 ·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有了上一首的体会,这首的意境就好揣摩。一句写景,二句叙事;三句叙事,四句写景。常规来说,“凉风”与“秋来”相连,写悲秋之情,“家书”与“群盗”相连,写思家之情,之后一贯而下。但杜甫却在前四句以事截景,以景截事,语句好像不连,意思却融合一气。

品杜甫——弦外之音

禹庙

唐 ·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一句写禹庙,后句却接秋风,而未描写庙里景物,反而远远把禹庙之空山背景抹了一笔浓彩。在走进庙中,平添一分意境,笔墨之外,余意犹存,绕梁之音,不绝于耳。

这种曲折贯注的手法,杜甫运用精妙,后来的王安石,苏东坡,专学杜甫这种顿挫截断的手法。

相关文章

  • 品杜甫——弦外之音

    一首快耳爽心的曲子,弦外还有袅袅余音,才是好乐章;一首山水景物的图画,周围尚有无限境地,才是绝妙画面;一篇诗文,在...

  • 品杜甫——杜甫与李白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事,就像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闻一多) 如果说世上有天才,那么李白就...

  • 品杜甫——浓缩

    小学老师又想到小学生的练习,至今试卷上都有扩句和缩句的练习,我一直都无法领悟其中的深意,一个句子究竟要被扩到什么程...

  • 品杜甫诗歌

    杜甫是个生不逢时的唐朝诗人,他一生仕途不顺,却造就了其伟大的文学情怀,写下了诸多优秀诗篇,然而杜甫生前没能够在文坛...

  • 品杜甫——语意相接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古人用截断的句法,将千言万语浓凝为一个绝妙的比喻,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 品杜甫——快慢,悲喜

    诗是耳听的风景,是时间的图画。诗歌展现的场景如同电影镜头一样或快速或缓慢移动,给读者的感受自不相同。 闻官...

  • 品杜甫——静态,动态

    作文,写诗,应该是一类事,不存在哪个更高级,哪个更低级。小学老师教作文,总放不开手脚(也是因为小学老师普遍水平有限...

  • 品杜甫——之妻

    杜甫三十岁结婚,开始有了夫妇之爱,这在唐朝是相当晚婚了。婚后,杜甫全家一直漂泊,聚少离多。而这位嫁给杜甫的杨氏夫人...

  • 品杜甫诗《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这是一首思...

  • 捕捉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才算读懂文学作品

    目录 1、捕捉弦外之音的途径 2、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弦外之音 捕捉弦外之音的途径 修辞手法 当我们在文学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杜甫——弦外之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vp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