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读《无声的告白》

再读《无声的告白》

作者: 阿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1-15 09:46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本关于爱和教育的书,最初因一个朋友推荐而读的,最近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直击心灵。我们每个人,很多时候都在迎合别人的期待吧!

这本书里涉及了很多的内容,对孩子的教育、种族的歧视、自卑心理、原生家庭的影响、人与人的相处等等。读了书中这一家人的故事,每个人都会反观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而且能引起很多思考 ,尤其对教育孩子有很多警示的作用。

作者伍绮诗

有时,我们会很自信地认为特别了解身边的亲人,我们的父母、爱人或者孩子。尤其为人父母的,想当然地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最了解。但其实不然,青春期叛逆就是因为了解和被了解错位所造成的。就像这本书中的那对父母一样,他们都对女儿莉迪亚寄予厚望,把自己认为很宝贵的东西都给她,希望她能成为那个最成功的人,从而实现他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让她成为他们的骄傲,他们肯定觉得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然而,他们给的并不是莉迪亚真正想要的,莉迪亚曾无数次地表现出自己的意愿,父母却视而不见。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存在问题:父亲詹姆斯因为种族歧视而无限自卑,拼命想融入大众;母亲玛丽琳沉浸在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中而耿耿于怀,期望女儿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莉迪亚为了不让母亲再次出走而拼命压抑自己,服从父母安排;哥哥内斯虽然在家里不被看见,但却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亚的人,也是莉迪亚的精神依靠;小女儿汉娜更加没人关注,像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一个孩子,最喜欢蜷缩在桌子下。这一家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莉迪亚离开后才慢慢被抽丝剥茧般地揭开。

父母自身的问题或多或少会在孩子身上,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我希望,莉迪亚以她弱小的身躯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能唤醒天下父母的最终觉醒。但愿这个世界少一些莉迪亚这样可怜的孩子,少一些詹姆斯和玛丽琳这样的父母吧。

英文版封面

我们选择了做父母,便不能随波逐流,更不是为了让孩子实现我们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孩子是一个崭新的生命,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一个生命不能由他的父母来设计,这也是一个生命本身的精彩。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个过程。这本书会引发我们对孩子教育的一系列思考,这份思考应该持续一生,对于我们自己,对于孩子都是有益的。

相关文章

  • 再读《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本书的开篇序言,也是作者创作的目的。 女主人玛丽琳是一...

  • 再读《无声的告白》

    这是一本关于爱和教育的书,最初因一个朋友推荐而读的,最近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

  • 我心里那一团《小小小小的火》

    初读伍绮诗就是她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再读伍绮诗是她的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和《无声告白》一样,依然是围绕...

  • 无声的告白——读《无声告白》

    上上周二晚上,应该是10月16号,听蔡斌老师分享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就跟他借回家了。放了近10天才打开,花了两天...

  • 《无声告白》里的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再一次看到封面上这句话。活在...

  • 《无声告白》/无声的告白,不叫做告白

    文/木木757 图/网络 在看《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很不好,一股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这原本是一个美好...

  • 告白,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书单

    无声告白

  • 备看书单

    无声告白

  • 让“告白”不再“无声” --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开篇儿就这样一句残酷的交待。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亚裔移民后代)和李太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读《无声的告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qn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