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年),他出生于济南历城,家室不显,父亲曾经为金地县令,但一直未忘记国耻,使辛弃疾从小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辛弃疾22岁的时候,散尽家财,聚众两千多人,参加了反金战争当中。他们投靠到义军耿京部下,但是发生了僧人义端弃信北逃的事件。耿京大怒,在辛弃疾的要求下,耿京给了他三天时间处理这事,辛弃疾率军北上杀死了义端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久,义军内部发生叛乱,张安国伙同同伙邵进杀死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此事以后,亲率五十精兵,夜袭济州,将张安国连夜押回建康,枭首示众。这传奇般的经历在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后来,辛弃疾率众南归,担任了一系列的地方官。在任职期间,他潜心研究抗金以来历来的得失,写成了《美芹十论》,进奏朝廷,虽然得到了孝宗的看重,但是因为内部原因,他的理想一直没有顺利实现。辛弃疾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能收复中原,但并不能为南宋朝廷接受,他被一步步排挤出权利中心,直至免职。
从42岁到68岁这漫长的岁月里,词人一直在江西上饶的农村里度过。他一边笑傲山林,一面又无法消释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慨。虽然他寄身田园,他也没有忘记故国的分裂,他在很多诗词当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坚持抗金的意愿。
辛弃疾也是宋朝中作词最多的一个作家,有六百多首。在辛弃疾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裂,山河的破碎;有壮志未酬的无限愤慨,也有对主降派苟安,昏暗朝廷的无情批判。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辛弃疾的词向来被称为英雄之词,和婉约派不同,辛弃疾的词以气魄宏伟、形象飞动见长。强烈的抗金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的基本主题思想。
辛弃疾致力于抗金的写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唱和,在南宋词坛上形成了一个抗金词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