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真写作训练营001队/浅谈教育之二
前文提到,教育的两个基础条件软性和硬性条件,那么当下教育环境背景下,现实教育中是怎么来体现的呢?
首先要体现的就是教育的目的性。
家庭教育中时常会提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国家教育时常是想要“文可安邦治国,武可问鼎天下”,这是概念或是理想中的目标成果,因此,大多数的家庭都对孩子的进行不计成本,不计投资回报或是成果的教育投入。
这种教育投入,我称之为硬性教育投入,如:家庭用于教育的资金投入,可入学的公办教学机构的选择,各种教育设施的购买,各种文化、艺术等有偿课程的选购等一切可以用来选择有评判标准的资源。
而这种硬性条件投入或是分配的比例,又基本上大都由教育投入者的教育目标或是理想化的教育成果,这些难以有衡量标准的软性条件来调控支配。
记得在某一步影视作品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十四姨开办女报,唤醒广大女性的思想意识。可是印出来的报纸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于是黄飞鸿把报纸拿来,利用自己的人脉给分发出去。可是结果是发送出去的报纸基本都用来包东西或是扔掉。不由感慨“办报当首先兴教育”。
而此处的“办报”即为硬性条件,而“教育”则为软性条件,而这种软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对硬性条件的投入及使用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所谓的软性条件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者的个体素质及教育理念。在家庭之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孩子的教育资源的搭配,以及对教育资源成果的落地、实施结果的验证、引导。老师的教育理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育结果的接受程度与效果。
那么对于这种难以衡量,或是“不能说”的教育理念,那究竟该怎么来评判呢?
最好的认识方法就是教育者自问:是否清晰的明确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你所采取的教育手段有哪些?你准备了哪些教育的素材?你对于自己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有什么预期?达到了怎么办?达不到怎么办?
如此自问,如果教育者能对以上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答案,不论教育理念如何,最起码在教育理念上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避免各种盲目盲从的跟随式、攀比式教育。
如果把软性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刻探讨,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通俗概念上的理解为,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这的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情感内容的传递。比如,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长者对晚辈等,可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孩子的教导过程中,是否换位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愿意接受,这么做是否会伤害了孩子的心。
你感觉好的,你认可的,并不是孩子喜欢的,孩子认可的;或许会有艺多不压身的声音存在,可是,如果跟在学艺的过程中,伤害一颗纯真无邪的心相比,二者对个人发展而言,一颗完整程度的内心,有时要比多才多艺更有帮助,更有益的多。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治人思想远比治人身体重要的多,便是,个人内心的发展远比外在技能重要的例证。
对以上各种方面的调配、把控、资源的分配等,不论是可衡量的或是不可衡量的,在与受教育者个人内在相比,因此参照物的不同,又有了新的软性条件与硬性条件的分别。即教育者的个人内在素养为软性条件,以上各种软性、硬性条件为新的硬性条件。
也就是说,教育者的内在素养,教育者的上层结构决定了教育者所获得社会资源的众寡,影响着教育体系的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个进行是,是一个教育与受教育同时进行的事情。在教育中不断的去思考,在教育中不断的去受教育,不断的使教育过程中的软性、硬性资源进行优化,资源才能得到最后的分配,最终完成个体的最优化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