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一本书”——带着使命出发暨研修班学习后记
“还一本书”——带着使命出发暨研修班学习后记
“还一本书”——带着使命出发暨研修班学习后记
挥挥手,深深告别研修班现场,大家心间顿时流溢出依依惜别之情。
“奖了一本书的,要还一本书。”不知是谁生怕被此起彼伏互相道别声淹没,特意把这句话送入了我的耳朵。瞬间让我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这个传话的同学是妒忌吗?是幸灾乐祸吗?有点吧。其实不然,更多的是对我们获奖的三位同学的鼓励与期许。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学员彼此之间的期待。
尽管我并不能确定听到张老师说的这句话,但我想信他确实说了,我也默默地把这句话当成了我的使命。
我情不自禁地想到4日下午前往张老师小院时的情景,当时张老师坐在大巴左侧前排,我坐在右侧第二排。虽不同排,却也离得很近。闲聊中,张老师笑着对我说:“蒋铭国,两年后出书哦!”我知道这是张老师对我的鼓励,虽然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但习惯性完成任何任务的我,习惯性地回答:“应该会吧。”这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也注定了接下来的学习中必须全力以赴。
前两天的学习,信息量太大让我找不到方向。晚上的写作作业也是应付式完成。直至昨天下午,在钟杰老师的讲课中,我逐渐清晰了起来,也有了一些明确的思路,于是昨天晚上我完成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2000字写作作业。
开班那天,张老师说过,本次研修班学员写作作业最好的三位同学可以获得张老师赠送的三本珍贵的书。我一直惦记着这事。心想昨天上午张老师课堂上提了问题,承诺答对了的奖励一本书,点了三名同学回答,无人回答正确。而我没能勇敢地主动回答,错失了机会。昨天的作业张老师看了吗?会不会因为张老师没来得及看而错过获奖的机会呢?
不急,还是有机会的。上午还有分享作业的机会,要不,我得抓住这个机会,自己来朗读自己的作业吧!
可是,可是……眼看着张老师最后课程的开展,因为时间的原因,组员分享作业的机会在默默中被取消了。这时内心有一些隐隐的不爽。
事情总是出人意料,机会总是属于时刻准备的人。张老师竟然预留了半小时让我们学员自由提问进行交流。在第一个同学举手提问之后,明霞老师煽情地鼓励大家珍惜时间主动提问。这时丁昌金老师举起了手,不是提了问,而是分享了自己昨天的写作作品。这时让我有了想法,我得珍惜这最后的机会,分享昨天写作的主要内容,并提一个相关的问题。
不料,也有同学与我同时举起了手,明霞老师把机会让给了她。明霞老师一双明亮的眼睛看了我几眼。我想明霞老师是不忍心扼杀我提问机会的。
终于,我有了最后一天,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也有了分享昨天作品核心内容的机会,这让我有点兴奋,也有点激动。
在分享中我说到:“在前两天的学习当中,我一直在思考,回去之后我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冥思苦想,却一直未能理清思绪。昨天下午钟杰老师,给我们讲述《书是怎么写出来的?》的期间,让我在前两天的思考基础之上,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闪过一些有指向性的主题。《突围——生命版本从今天开始升级》、《逝去的童年》、《即将逝去的童年》、《阅读——生命力量的源泉》、《窗外》、《难忘的十岁》、《我读张文质》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幻影在我脑海中形成……天命天之所定,我们常人只能接受,无法更改。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为了让我们生命焕发光彩,演绎生命自觉,成就生命高度,从改变“地命”开始。”
张老师在回应的过程当中,特地提出来,他对《难忘的十岁》非常感兴趣。并适时做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导。让我有点似懂非懂,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一些梦想与勇气。
在最后的张老师准备确认获奖名单时,让我感到意外,也感到惊喜。没想到我成了张老师第一个投票的人。于是乎,我获得了张老师的奖励——张老师著作《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一套上下册和《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孤本。这着实让我兴奋一番。
看着张老师的亲笔签字与赠言“铭国君加油!”让我内心澎湃,热血沸腾,该是我努力的时候了。
正是因为获得了大家都想要的张老师的著作孤本《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奖了一本书的,要还一本书。”
看着张老师的赠言,听着张老师鼓励,念着张老师的期许,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搏它一搏。
“还一本书”,将点亮我的心灯,触发生命觉醒,开启生命自觉人生新篇章;“还一本书”,将成为未来一两年的生命使命;“还一本书”,将成为教育写作研修班学习的最美作业。
读起来,写起来!“还一本书”,“苏格兰男士裙”,生命自觉处,最美的约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