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现在班里有几个学生在心理测评中出现次预警,心理老师留意观察这些同学,请问我怎么和这些学生聊天,聊什么,观察什么?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和恰当介入,是保护学生的重要防线。当心理测评出现预警时,班主任的后续工作至关重要,它既需要关爱,也需要技巧。如何与学生聊天、聊什么以及需要观察什么?
一、聊天前的核心准备:建立安全感和信任
在开始任何谈话之前,请先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不被评判的环境。
1. 自然发起,私下进行 :避免正式“约谈”。可以利用课间、午休、放学后等时间,以关心近期学习或班级活动为切入点,自然地邀请学生到办公室(确保环境相对私密)或一边散步一边聊。例如:“小A,最近感觉你上课有点安静,想跟你聊聊,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
2. 姿态与语气 :请保持身体前倾、眼神交流的开放姿态。语气平和,充满关切,而非审问。让他们感觉你们是平等的。
3. 绝对保密 :谈话开始时,可以郑重承诺:“今天我们聊的所有内容,都会是我们之间的秘密,除非涉及到你或他人的安全,老师绝不会告诉其他同学或你的家长。”( 注意 :如果涉及自伤、伤人等严重情况,保密原则需打破,并立即启动上报程序。)
二、可以聊什么:从外围到核心的开放式问题
不要一上来就问“你是不是有心理问题?”。要从轻松的话题开始,逐步深入。
第一步:开启话题(从具体事件和感受入手)
“最近在学校/班里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吗?”
“最近各科学习/作业感觉吃力吗?有什么地方觉得老师可以帮到你?”
“和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分享一下?”
第二步:深入探寻(关注情绪和内在想法)
“我注意到你最近看起来有点累/安静/心事重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注意 :陈述你观察到的现象,而非直接下判断。)
“如果0分代表非常糟糕,10分代表非常好,你会给最近的心情打几分?为什么呢?”
“当你感到有压力或不开心时,通常会做些什么让自己好受一点?”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帮助建立自信,并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
“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到有压力?”
第三步:提供支持与资源(传递无条件关怀)
“无论发生什么,老师都在这里,愿意倾听和帮助你。”
“有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是非常勇敢和聪明的行为。”
“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可以信任的老师,他很愿意和同学们聊一聊。如果你觉得和老师聊还不够,要不要我们去认识一下他?就当去玩一下放松游戏也可以。”
三、需要观察什么:行为是内心的信号
除了谈话内容,学生的非言语信息同样重要。
1. 情绪状态 :
情绪稳定性 :是否容易哭泣、烦躁、发脾气?情绪波动是否很大?
情绪基调 :是否持续表现出低落、沮丧、焦虑、恐惧或易怒的情绪?
情感表达 :谈论某些话题时,是否出现明显的回避、紧张或情绪激动?
2. 行为表现 :
学业方面 :成绩是否有明显下滑?作业完成情况是否变差?上课是否频繁走神、打瞌睡?
社交方面 :是否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还是与人冲突增多?有没有被孤立或排挤的迹象?
日常行为 :是否有自伤行为(如手腕有伤痕)?个人卫生情况是否变差?食欲和睡眠是否有显著变化(如暴食/不吃、失眠/嗜睡)?
3. 言语内容 :
是否经常表达无意义、无价值感?如“我什么都做不好”、“没人在意我”。
是否透露出绝望或轻生的念头?如“活着太累了”、“要是能消失就好了”。 (一旦出现此类言论,必须高度警惕,立即与心理老师和家长沟通!)
是否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
四、行动框架与注意事项
1.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与心理老师保持紧密沟通。将你的观察和谈话内容(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反馈给心理老师,形成“班主任-心理老师”联盟,共同制定支持方案。
2. 家校沟通要谨慎 :在未与心理老师商定前,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式地向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时,应侧重于描述你观察到的 具体行为 (如“孩子最近上课常睡觉,作业完成率下降”),并表达学校的关切,而非直接下结论(如“你家孩子可能有抑郁症”)。邀请家长一同关注,寻求合作。
3. 保持持续关注 :一次谈话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将这些学生纳入你的长期关怀名单,定期地、不经意地与他们进行简短交流,让他们持续感受到支持。
4. 照顾好自己 :支持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会消耗大量情感能量。请务必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寻求支持。您的身心健康是帮助学生的重要前提。
总结 :班主任的角色不是心理医生,而是 关怀者、发现者和支持者 。工作核心是 建立信任关系、敏锐观察、及时转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