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美术课,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美术公开课,课题是“水果大聚会”,我翻看了一下课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究并画出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表面特征,另外一个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画的水果放入果篮,理解构图的空间关系。
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创设了一个水果精灵的情境导入课题,接着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感知水果特点的“水果大猜想”的环节,指名三个学生从老师的盒子里拿出一个水果,用两三个词语分别介绍水果的形状、触感,其他同学根据这些信息猜出水果名。
接着,老师布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播放了一个小视频,示范如何制作有趣的果篮。在观看了视频以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了前后遮挡、疏密聚散的构图原则,并出示了低级、中级和高级设计师的评价标准。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学生的活动时间了。在上课前,老师已经给每一个小组发放了材料,材料里包含几张水果画,几张供学生画画的白纸,还有一把小剪刀,老师则在黑板上为每个小组贴了一个果篮,方便学生画好水果以后往上贴。
学生接到任务以后马上开始选图片、画水果、剪水果画,最后贴到相应的果篮里,这期间老师在学生中巡视指导,在大部分小组完成果篮的制作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简单评价,这节课就结束了。
一节课听下来,我感觉学生没有什么收获,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落实也不到位,老师的作用没得到发挥,学生也没有什么进步。
首先,感知水果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它有没有与后面的教学关联起来呢?似乎并没有,那么这样的设计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用一个微课小视频展示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虽然说这样的设计非常直接,也非常省事,但是学生既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只需要接受老师的投喂就行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造力都会受到限制。
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的还不止这个环节,接下来的画水果同样采取的是投喂的方式。其实,学生的生活中几乎天天跟水果打交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即使是同一种水果,每个人心目中它的样子也都不一样,老师这样给定水果图片的做法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感受力与想象力,缺乏了个性特点。
最后,把水果放入果篮里,因为是谁先画完谁先贴,学生作品完成的时间相差比较大,无法让学生合作完成果篮的制作,而且学生也不能通过这个环节来感受构图的空间关系,只能由老师在点评环节加以引导、强调,这就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相悖了。
艺术的创作特别注重想象力、创造力,注重个性,如果学生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艺术教育,那他们的审美与创造很让人担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