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在新闻中看到一幕幕让人揪心的报道:南充某一高考生在得知自己成绩之后,因为不够理想而从十八楼纵身跳下;某校一男孩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经感慨:现在的孩子,真的经不起一点风雨。可是,我们或许要更深层次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人类很自然的分成了三种人:
第一种:脆弱型。像玻璃杯一样,虽然很硬但一旦掉在地上,很容易摔碎。他们在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崩塌,并在之后进入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不能自拔,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情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
第二种:强韧型。他们像塑料杯一样,容易变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无损。对待突如其来的波动,他们既不害怕也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挫折在他看来只是人生中正常的片段罢了;
第三种:反脆弱型。你可以想象他们就像一种先进的材质,当摔在地上时,不仅不会碎,还会变成两个小杯子。他们不仅不会受伤,还会从中收获成长,甚至拥有开挂人生。
这样看来,第一种人无疑是最脆弱的,而第二种人则能安稳地生活,但如今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让孩子掌握更高阶的生存之道,我们则应该培养他们成为第三种人。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经历一定的挫折,对于幼儿的坚强意志有着较好的作用。
让孩子变成“脆弱型”的因素
1、]包办代替
当人生丢给孩子一记曲球,溺爱的家长会不自主地跳起来接住它,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自己有应变的能力。孩子被保护的越好,就越发失去独自抵抗风雨的能力。
2、过分夸奖
表扬和批评一样,都属于外在因素来影响孩子的内在思想的手段。虽有暂时的显著效果,但长远来说却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思考体系,表扬一旦过度,容易造成孩子接受不了任何批评,从而做出偏激行为。
3、 总想孩子赢
“孩子,你很棒,我相信你能赢!”,这句话是不是经常从你嘴里说出?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话,不说比说的好。你觉得是在鼓励,但其实却侧面地把“要赢”的潜意识灌输给孩子。一旦输了比赛,孩子只会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不敢再轻易尝试。
让孩子经历一些在他们人生中本应该有的“摔打”与波动。不但能让他们从困境中吸取教训,持续成长,还能让他们形成独立人格,从而更从容地抵御未来的风雨。
如何让孩子成为“反脆弱型”的人
那么,避免了以上因素后,又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反脆弱型”的人呢?
1、弱化输赢
不要试图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速度”,只要频率得当我们就不必操之过急。你必须告诉孩子:“赢”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而受苦受累却是一种必然。让孩子提前管理自己的期望值。另外,面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可以玩一些没有输赢的合作型游戏,让每个人都是赢家。
2. 强调努力
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直以来激励孩子的方式,从“你真聪明”转变为“你真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努力的具体的行为进行鼓励,能让孩子更好面对挑战。如果孩子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你可以这样说:“在这次比赛,看得出你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准备,虽然一路走来,发生了一点小挫折,但我发现你特别会调整自己的状态,而这次的结果也证明了你的方法确实有效果”。
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感觉这次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努力的成果,就算遇到新的挫折,他也会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
3. 正视挫折
长期以来我们惯性地对“错误”抱有错误的观点。其实,试错不仅不是无用的,甚至它就是孩子成长的本身,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时,你可以说:“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呢?”,学会多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4. 走出舒适区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舒适区不断扩大的过程。当我们是胎儿时候,子宫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婴儿时候,妈妈怀抱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幼儿时候,家是舒适区。勇敢地让孩子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多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学校活动中,让孩子在大环境中学会尊重,谦让,包容等人生必备的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虽说我们欢迎孩子生命中 “挫折教育”,但挫折教育应该是意外所带来的,而不是人为的。其中心在于教育而并非挫折,若中心错误,孩子往往会容易患上心理学所说的习得性无助,而受害一生。
最后的话: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当你不断寻求人生的稳定,你得到的只不过是表面的稳定 ;而当你开始拥抱生命的波动与不确定时,你反而能够把握稳定,掌控局面。人生智慧之一就是: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