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年,匈奴骑兵攻入长安,晋军损失一万多精兵,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等名将阵亡,关中得而复失。
赫连勃勃,匈奴骑兵最后的荣耀,他谋略过人,能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建立雄踞西北的“胡夏”,还让刘裕赞叹。
刘裕进入长安后,赫连勃勃派来使者,刘裕直言:“我不如赫连勃勃”,此话虽说谦虚,但也表明赫连勃勃并非一般人。
391年,拓跋珪率兵攻打朔方,灭亡匈奴铁弗部,刘卫辰等五千余人被处死,只有11岁的赫连勃勃逃出来。
赫连勃勃,刘卫辰的儿子,带着国仇家恨,他投奔了姚兴。
姚邕告诉姚兴:“此人非同一般,又不讲信义,迟早成为大患,不应授予大权。”
姚兴也知道赫连勃勃有想法,但为了抵御北魏,便放他去朔方,充当战略屏障。
姚兴看来,赫连勃勃与北魏是仇敌,肯定愿意拼杀,结果打脸了。
402年,赫连勃勃去朔方,很快就吞并附近部落,劫掠“后秦”的马匹,对姚兴发起挑战。
赫连勃勃看来,北魏强大,自己惹不起,想要复国只能捏软柿子。
后秦实力也不差,但长期与北魏、北凉交战,也无暇顾及他。如此,赫连勃勃采取游击战术,避免与秦军主力交战,保存实力,最终夺取岭北。
407年,赫连勃勃建立“胡夏”,继续与秦军交战,一度攻打到咸阳。姚绍督师后,赫连勃勃战败,再次退回统万城,避免决战。
姚绍想一鼓作气,灭了胡夏,刘裕却杀到了关中。刘裕北伐,赫连勃勃知道姚泓必定战败,后秦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便观望局势发展,等待良机。
417年,刘裕夺取关中,进入长安。赫连勃勃打不赢刘裕,又想拿下长安,也乐意与东晋友好,派使者去见刘裕,双方相安无事。
刘穆之病逝,刘裕将主力带回江南,留下13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镇恶、王修、沈田子、傅弘之等将领,防备胡夏。
刘裕前脚离开,关中众将立刻内斗,沈田子杀王镇恶,局势混乱。赫连勃勃乘势出兵,攻入关中,但被傅弘之击败,损失很大。
晋军实力强悍,远非秦军可比,赫连勃勃不敢强攻,休战将近一年,继续观望局势变化。
418年,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杀王修,关中乱成一团,赫连勃勃再次出兵,围攻长安,并占据潼关、青泥,截断晋军退路与运输线。
刘裕担心儿子安全,急忙派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前往长安。谁知,刘义真劫掠长安城,不得民心,朱氏兄弟来了也无济于事,反而在撤退途中被包围,全部败亡。
赫连勃勃夺取长安,晋军阵亡一万余人,以及十几位将领,这些都是刘裕的精锐所在,可谓是损失惨重。
夺取长安,赫连勃勃的战绩达到极点,胡夏也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群臣建议赫连勃勃留在长安,并迁都到这里,但赫连勃勃拒绝了。
长安距离北魏太近,容易遭受鲜卑骑兵进攻,赫连勃勃知道北魏不好惹,还是安全重要。如此,赫连勃勃回到统万城,让太子留守长安。
赫连勃勃独自一人出逃,却能在西北称雄,给匈奴带来荣耀,也是不简单。赫连勃勃成功的经验,就是保存实力,尽量避免与强敌交手,寻找有利机会作战,值得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