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临以连弩之车,杖大方一方一尺,长称城之薄厚。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内,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同铜,一石三十钧(为了控制篇幅此处省略较多)……出人六十枚,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遂具寇,为高楼以射道,城上以荅罗矢。
直到下午上班之后,才找到些时间属于读书学习翻译一段古文句子,沿着自己反思深思并写作的专业成长方向继续前进,力争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墨子先生继续说)还可以使用一种(特殊制造的)连弩车来对付筑高台敌人居高临下的进攻,只不过制造这种车的木材特殊,大小要一尺见方,长度与城墙的厚度相当。它有两根车轴三个轮子,轮子装在车厢里面当中,车厢分上下两个,整车的重心在下边车厢,上边车厢就只是个筐。车子的左右各做两根立柱,左右还有两根横梁,横梁的左右两头都是圆榫头,榫头直径四寸。
把有柄的箭就都捆在左右两边的柱子上,弓弦相钩,连到大弦上。弓把前后与车厢齐平,车厢高度是八尺,弓轴离下面的车厢是三尺五寸。连弩的“机括”用纯铜做成,重一百五十斤左右,用辘轳收引弓弦松紧。车厢周长为三围半(不懂待查),左右两边装有“钩距”,这种“钩距标准是”三寸见方,车轮厚一尺二寸,钩距臂宽一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旁边的横臂与车厢外缘齐平,在臂端一尺五寸的地方装着叫作“距”的横柄,柄宽六寸,厚三寸,长度与车厢相同,还装有一种瞄准仪,在出入时可以操作上下伸缩调整(清晰度),再用大小一围五寸的木料做一个弩床,床重约一百二十斤。箭长十尺,箭尾用绳子拴住,就像用细丝绳系住射空中飞鸟用的箭一样,后续还便于将箭收回来,只是这里用辘轳卷回收而已。箭的位置比弩臂高出三尺,用箭没有限制数,但是至少要保证出入量至少有六十枚,至于小箭就不必收回了。像这样的特制连弩车,十个人操控管理一辆。
为了顺利地能够抵御外来敌人的进攻,除了筑有高楼来射击敌人,还得在城上用草编织成厚厚的遮掩物来遮挡和收取敌方射来的箭作为防守无虞才行。
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文科生,但是现在非常愿意阅读这样的文字并揣测意图。我觉得这段文字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战国时期墨家的一种精妙的城防智慧。文中所说的所谓的连弩车,并非一种简简单单的武器,而是一座复杂的移动的工程堡垒了。用双层车厢稳定重心,用铜铸机括精准控弦,用榫卯结构暗含力学,还有辘轳收放箭矢那就更显技巧智慧了。
尤其后文叙述的箭尾系绳的设计,既实现了类似于现代的“环保回收”,又延续墨家思想里的“节用”主张。更震撼的是他们的系统防御观,竟然用十人协作协同作战操控弩车,配合城楼高点压制与草帘收箭防御系统形成。于是乎一副良佳画面,将单兵器械、团队协作、工事防护熔铸为立体式的战略防线。意想不到墨家竟在两千年前,已用综合的思维模式工程思维,把冷兵器已经完全推向了机械化的高门槛了,厉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