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婆小学 席巧辉
上初三的儿子过星期回来带回了他语文老师画的一幅画,让我解读。我看了老师画的画,是一个放风筝的场景。就按照解读流程做了个简单的分析,将分析的内容拍照给老师发过去,老师特别认同。以画为媒,聊得很深入,也很开心。老师感谢我通过绘画分析让她有了很多觉察。我感谢老师愿意陪学生玩的爱心。聊着聊着话题就聊到儿子身上,我说通过绘画分析,我发现儿子但人际交往是封闭的,不太注重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的开放性不够,独立性也需要提高。没想到跟儿子沟通后,他就尝试着去改变。这一星期不但让语文老师画了,还让好几个同学都画画。在收集绘画的过程中,锻炼来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那人欣喜的是,通过画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沟通比较顺畅。回想以前,孩子回家问的都是学习上的问题,三言两语就没啥说了。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不是写作业就是打游戏。虽然是在同一个家,距离比较近,但孩子想什么,有什么样的困难,有什么烦恼,都不知道。通过绘画,我们参与同一个的活动,画完后,看着画聊天,就打开了话匣子,沟通比较顺畅。
这让我想起了龙应台那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面对长大的儿子,龙应台和安德烈通过书信交流,重新认识和了解长大的孩子,远远的守望孩子的成长。也让我想起了《欢乐颂》中赵医生和他妈妈你见面就交流生僻字的情景。这属于母亲和儿子那份独特的交流。面对身高需要仰望的孩子,但心理不够成熟还需关注的青春期孩子,在交流沟通的形式上真的很需要下一番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