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大阅读推进会,语文老师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加强学生诵读训练与展示。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两三学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有个三分之一就算是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了。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而又不为?原因无非有:一是应试不考口语,中高考就不考,口语交际都落在纸笔测试层面上了;二是诵读没有方便的“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放在大阅读活动中,也很“费劲儿”,主题推介、内容选择、形式表现、媒体辐射等等,有时吃力不讨好,“小众”影响。
日前,一成熟型老师执教《桂花雨》,在理解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时,一女生直言:作者不太喜欢桂花树。老师又寻找“救援”,“你觉得是不喜欢,还是喜欢?”二元选择,聪明的孩子立马说:“是喜欢!”
【失落的一角】 一花一草总关情,桂花树,我们校园里很多,孩子们熟悉吗?没有生活感受,反正笨笨的,就是个贬义吧!此时看看窗外的树,或者投影即景这笨笨的树,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说:“你这个大笨蛋哈!”“你是天下最最笨的人哈”,这正话反说,是不是就有了喜感,就有了叠词的语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