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参考译文: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读书笔记:
“志闲”并非让人毫无志向,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执着,学会放松心神。少欲也不是消灭所有欲望,而是减少那些超出能力范围、扰乱内心的贪念。现代人压力大、焦虑多,根源常在于“志”太忙、“欲”太多。
“心安而不惧”,当内心减少不必要的欲求,情绪自然稳定。心安之人,不会因外界变动而患得患失,也不会因未知而过度恐惧——这种“不惧”的状态,正是免疫系统最健康的土壤。
“形劳而不倦”,身体要活动,但不可过度疲劳。古人提倡“常欲小劳”,即适度运动:散步、太极、瑜伽,让气血流通,又不耗损过度。久坐不动与过度锻炼同样违背养生原则。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是前几句实践后的自然结果:体内气机顺畅,情绪平稳,身体舒适,每个人都能在知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现代人如何运用文中的智慧在在生活中呢?
首先是减少内心耗能,很多人的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纠结、攀比、焦虑最耗气血。试着每天给自己一段“志闲”时间:关闭外界信息,专注呼吸,或安静散步,让心神回归简单。
其次是学会“微劳”运动,不必刻意追求高强度训练。每天30分钟温和运动,到“身体发热但不气喘”的程度即可,重点在于持之以恒。
建立内心的安全感,“不惧”来自对自己和生活的基本信任。尝试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感恩的事,培养正向思维;遇到困难时告诉自己:“我能应对”,逐渐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顺应节律,不逆天而行,熬夜违背昼夜节律,暴饮暴食违背脾胃节律。养生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按时吃饭、睡子午觉、季节变换时调整饮食——简单的事,效果最不简单。
养生不是苦修,是找回从容,《内经》这段话最后说“皆得所愿”,暗示真正的健康不是勉强自己活成别人模样,而是找到适合自身的生活节奏。有人适合晨跑,有人适合冥想;有人需清淡饮食,有人需温热补益——养生有共性原则,却无绝对标准。
愿我们都能在浮躁时代里,找回自己的“气从以顺”:身体舒展,呼吸平稳,心中少一点纠结,多一点踏实。这或许就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健康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