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抑郁症”,心理问题带来的家庭教育之痛,何去何从?
本文重点:
“空心病”是青少年因价值观缺失导致的无意义感,表现为目标模糊、情感淡漠。其根源在于家庭教育中精神需求忽视、过度保护及教育焦虑。解决需回归情感陪伴、价值观引导,结合社会支持与政策优化,帮助孩子重建生命意义。
先看一些场景:
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别长大了跟我一样。”孩子㨃回来说:“凭什么把你们实现不了的梦想,强加在我身上?”
孩子回到家,就找家长要手机,一旦开始玩了,就难以自制。
孩子回到家,直接冲回房间,“砰”的一声关上房间,再反锁,半天不出来。
叫孩子吃饭,孩子看看饭菜,说一声“不饿”、“没胃口”、“不吃了”,回到房间吃起了自己的小零食。
孩子写作业,可以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十点、十一点,而同学可能七点前就完成了。
孩子一到周末就会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
难得与孩子聊两句,好不容易聊上,就开启了“㨃”的模式。
老婆教孩子写作业,怎么也教不会,教得自己一身火,对着老公发飙。
老婆教育孩子希望得到老公的帮助和支持,而老公总是心不在焉、无所适从,让人火冒三丈。
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争宠、孩子犯错同罪、大的让着小的,等等。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种由价值观缺陷引发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内心空洞、生活意义感缺失和精神虚无状态。简单点说,就是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为何而活,没有梦想、没有追求。
(来自网络)
以第一个场景为例,家长希望孩子比自己强,是我们那个年代教育的典型表现,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孩子说“梦想不能强加于他”,其实也有道理,也符合个人的心理期望。
但是,如果你深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目标感的缺失,不想努力,没有追求,甚至想躺平。而孩子心目中的躺平,实际就是我想过着舒服的日子,但最好不需要努力。用我们过去的话来讲,这就是“啃老”。
说说“抑郁症”: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其他心理疾病还有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等等。
据统计,中国的心理疾病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青少年约为2400万人(6-16岁)。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所保留,一定有很多没有统计到的。
再看一份报告:
中科院心理所:2020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具体分阶段数据为:
小学阶段:约10%(重度抑郁1.9%-3.3%);
初中阶段:约30%(重度抑郁7.6%-8.6%);
高中阶段:接近40%(重度抑郁10.9%-12.5%)。
(来自网络)
再聊聊空心病:
空心病有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与心理疾病有类似处,如没有状态、精神不好、缺少兴趣等等,但精神类药物对空心病是无效的。所以,空心病一般不归类于心理疾病,更多的就是一种价值观缺失导致的无意义感。
空心病在青少年中的占比相当高,看一下有关机构和专家关于空心病的数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北上广深青少年“空心病”感染率达47%,重点中学尤为突出。
中科院心理所:青少年空心症状检出率为24.6%,其中重点中学学生占比更高。
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北京大学新生中,30.4%厌恶学习,40.4%认为“活着没有意义”。(2016年数据。)
请问,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我与很多家长交流过此事,结合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一、精神需求之缺失:
先了解一个心理学理论——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总共分五层,分别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我们可以这么来简单理解,生理与安全需求,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而爱与归属、尊重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至于自我实现则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具体表现就是目标感、有梦想。
(来自网络)
而当今社会的孩子,物质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却普遍性缺爱,缺少精神满足,直接跳跃到自我实现,于是就产生了问题,即所谓的“空心病”。
具体表现就是父母没时间陪伴,陪伴没有耐心,陪伴没有质量,甚至陪伴成为孩子的负担,再加上父母的期待与要求、指责与批评,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感觉不到关心与温暖,而压力感、无助感、自卑感会加重,成为我们经常提到的“缺爱”群体。
还有一种是过度保护,我们称之为“包办式教育”:代劳生活琐事(如“你只管学习”),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小的时候,哪个不挨骂、挨揍呢?有多少人父母在外工作,自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哪有父母的陪伴?连饭都可能吃不饱。
以我自己为例,我经常穿我大哥、二哥留给我的旧衣服,有时候还要打补丁,过年才有可能穿新衣服。我小学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奶奶一个礼拜给我加一次餐,用过年腌制的猪肉炒大蒜。
我挨过老妈的掐、拧,那种转圈的拧,浑身都会紫,高三的时候因为成绩下滑得比较厉害,老爸到班级门口对我拳打脚踢。
可是,我们似乎幸福感还可以,至少不会有什么空心病,为什么?
我与父母在一起要么在暑假,要么在过年,爸妈买个麦奶精给我吃,我就觉得超幸福;一个礼拜吃一次大蒜炒咸肉,就已经是世间美味;一年穿一次新衣服,就已经是快乐人生。
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我们应该是缺少物质满足,更没有什么精神满足,为什么我们还挺有追求的呢?这就涉及第二个原因了。
二、环境变化之必然:
我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一点点食物的满足,就足以实现自己的心理需求。有爷爷奶奶的照顾,有家可以回,就让我们有安全感。我们对精神需求没有期待,而正是这种期望值极低,导致哪怕只有假期才能见到父母,我们也会觉得幸福,充满了爱。每天待在农村,看着爷爷奶奶干农活,有时候也得帮忙,父母在外打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大城市,过更好的日子。
那个年代的大环境,导致我们很多人对心理需求不敏感,或者说期望值极低,只需要满足一小点,就会产生极大的自我满足感、幸福感。所以,我们在向自我实现需求过渡时也非常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空心病、抑郁症,有的是力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所以,很多人在回忆过去时,常感觉那个时候虽然穷,但人有精气神,现在生活变好了,却不快乐了。
而现在的大环境是什么?再苦也不能苦下一代,现在很多孩子没肉吃不下饭,有肉还吃不下,非要吃零食、点外卖,物质高度发达,且容易得到满足。
至于其他方面,如衣着,可能一双鞋子都要攀比一下,而父母也比较容易满足这种虚荣心,很多人认为这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比父母车子好坏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至于奢侈品消费、崇拜网红、喜欢伪娘等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的思潮对孩子的精神追求都造成了破坏。
另外,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广泛,有图书馆,有网购书籍,有电视媒体,有手机自媒体,这些也会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更多知识,有了更高级的期待。
并且,现在比较可怕的不单是游戏对孩子造成的毒害,至少游戏还可以训练大脑,而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快餐式娱乐占据时间,削弱深度思考与意义探索能力。
以上这些现象,要么导致现在的孩子对精神需求的期望极高,要么导致孩子的精神世界已经变得虚妄和迷茫。而我们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恰恰无法给到这份满足,接受不了这种迷茫,并且多数父母并不理解这种缺爱,父母的不理解,也会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对抗。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了。
三、教育方法之冲突:
有一句话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这句话做延伸理解,我们哪个人不是“以己度人”呢?再延伸到家庭教育,我们父母会用自己的固有思维来思考当下的子女,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思维来教育现在的孩子,于是,冲突不断。
我们习惯于批评、指责,严重时甚至会打骂,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做到是应该的,做不到是要批评的,永远会关注最短的那块板,即所谓的“短板理论”,所以长期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举例,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我家小女儿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三门主课,语文、数学成绩好一点,英语成绩差一点,我首先问女儿就是英语成绩是什么情况,这就是固有思维下的潜意识反应。
而当下的教育理论是什么?注意力等于事实,关注正向,多欣赏、多鼓励,给孩子更多的积极面、正能量。短板理论不再是补那块最短的板,而是要发现孩子的优势,扬长避短。
再举例,我读初中时,爸爸妈妈就不让我看电视,但他们看得很欢,声音还开得很大。那时候条件差,书桌就在电视机旁边,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好好学习。我并无觉得不妥,只是电视机对我确实有影响,经常偷看,导致我眼睛斜视。
而现在的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回来看电视、玩手机,好不容易放松一下,还要管孩子,缺少耐心,并且自己玩着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看手机。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面,这很正常。而在现在孩子的世界里面,他们会觉得凭什么你们可以玩手机,而我却必须写作业。
继续举例,讲道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那个年代,父母与我们讲道理,我们必须认真听,不听有可能会挨揍。但大家是否知道,讲道理在现在孩子的世界里面绝对是不好的词,讲道理就是说教,就是不停地在那里啰里八嗦地讲一些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的大道理,让孩子生厌。
再比方说,现在开放多胎,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我们以前还是小孩子时,一人犯错,大家一起罚,传递的价值观是,兄弟共同面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如果一起罚,这叫不公平。
再回到文章开始的场景第一条,以前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叫“望子成龙”,现在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叫“强加于人”。
等等。
有太多的习惯与观念的冲突,这是因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环境与教育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而这种差异如果没有被父母看到、理解,就真的会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逼着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是痛苦、是压力、是逆反……
分享我老婆发给我的一条信息:欣赏孩子已经做到的,接纳孩子还没做到的,协助孩子要做的!
四、应试教育之悲哀:
大约三十年前,我读高中时,就经常听老师讲素质教育,如今我女儿读中学了,还是讲素质教育。当一件事情强调得越多,越说明这件事情并没有做到,所以,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也不能说现在学校就没有改变,比方说我女儿的学校会成立一些兴趣社团,参加粤港澳大学游学,请外面机构的专业人士做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培训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值得反省。比如,主课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甚至其他副课,课间休息不让出去活动(户外活动的减少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让家委会组织春游,而不是学校组织(害怕承担意外责任)。
即使上面提到的游学,我本已报名,结果听说游学走马观花,很是疲惫,根本没有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更别说什么刺激孩子的梦想了,更多的是埋怨与不满,于是我取消了报名。
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成绩(特别是主课成绩),排名,学校的录取率。国家实行“双减”,结果呢?家长内卷依然严重,校外培训依然有,大不了请家教。那种包办式父母,孩子除了学习,其他全部由父母代办。成绩好也是父母眼中最大的荣誉。
而这些带来的是什么?孩子对生活失去热情,孩子价值观塑造的缺失,父母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与自我探索,压力、焦虑、失落、没意思、没意义,等等情绪的不断累积。
其实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副作用,却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就说补课吧,如果你家孩子不补课,成绩不如别人,老师可能不关注你家孩子,你家孩子也可能因为成绩不好而不自信,于是只能卷,然而卷的结果,多数孩子不是建立了自信,而是自卑。
讲了这么多,该当如何呢?
从大的维度来讲,一是改变环境,社会大环境,学校的教育制度;二是改变家长,让家长的认知能够匹配上孩子的思维,理解孩子,学会更优的教育方法。
讲起来其实挺容易的,然而做起来何其难?以素质教育为例,难道大家不知道素质教育好吗?喊了几十年了,还在喊,一直就没有实现,我想这里面的难度与阻力必然不小。至于社会大环境,改变就更难了,这会涉及价值观的升级优化,甚至是重新构建,因为当今中国,信仰在丧失。
相对容易做到的是改变家长,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学习“家庭教育”,主要学习四个方面:
1、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家庭关系之基石;
2、亲子关系:这是家庭冲突中最容易引起关注的关系,也是父母心目中最在意的;
3、我我关系: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向内求,反思、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出根本问题点;
4、孩子成长:让孩子参加相应的学习与训练,提升孩子的智商、情商,提升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也要建立孩子的格局与胸怀,学会感恩,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学会整合资源与财商,这些内容对于孩子都非常重要。
我本是一名企业管理咨询师,说来惭愧,因为我的家庭教育出了不少问题,我与我老婆没有办法,不断地参加学习而有所心得,与您共享!
如果您觉得有些许帮助,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文章、关注作者:黄志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