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981:知而不行,是未知

《资治通鉴》981:知而不行,是未知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5-03-03 22:10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

【原文】

二年(辛亥、711)

春,正月,癸丑,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请和,许之。

己未,以太仆卿郭元振、中书侍郎张说并同平章事。

以温王重茂为襄王,充集州刺史,遣中郎将将兵五百就防之。

乙丑,追立妃刘氏曰肃明皇后,陵曰惠陵;德妃窦氏曰昭成皇后,陵曰靖陵。皆招魂葬于东都城南,立庙京师,号仪坤庙。窦氏,太子之母也。

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使其婿唐晙邀韦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辞不往。

上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卿宜察之。”

对曰:“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

上瞿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

时公主在帘下窃听之,以飞语陷安石,欲收按之,赖郭元振救之,得免。

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範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璟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上曰:“朕更无兄弟,惟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乃先下制云:“诸王、驸马自今毋得典禁兵,见任者皆改它官。”

顷之,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

张说曰:“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

姚元之曰:“张说所言,社稷之至计也。”上说。

二月,丙子朔,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隆範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隆业为右卫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

丁丑,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处分。

殿中侍御史崔涖、太子中允薛昭素言于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恩命已布,姚元之等建议,一朝尽夺之,彰先帝之过,为陛下招怨。今众口沸腾,遍于海内,恐生非常之变。”

太平公主亦言之,上以为然。戊寅,制:“诸缘斜封别敕授官,先停任者,并量材叙用。”

太平公主闻姚元之、宋璟之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甲申,贬元之为申州刺史,璟为楚州刺史。丙戌,宋王、豳王亦寝刺史之命。

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刘幽求罢为户部尚书,以太子少保韦安石为侍中。安石与李日知代姚、宋为政,自是纲纪紊乱,复如景龙之世矣。

前右率府铠曹参军柳泽上疏,以为:“斜封官皆因仆妾汲引,岂出孝和之意?陛下一切黜之,天下莫不称明。一旦忽尽收叙,善恶不定,反覆相攻,何陛下政令之不一也。议者咸称太平公主令胡僧慧範曲引此曹,诳误陛下。臣恐积小成大,为祸不细。”上弗听。泽,亨之孙也。

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使葛福顺等将之。

三月,以宋王成器女为金山公主,许嫁突厥默啜。

夏,四月,甲申,宋王成器让司徒,许之,以为太子宾客。以韦安石为中书令。

上召群臣三品以上,谓曰:“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群臣莫对。

太子使右庶子李景伯固辞,不许。殿中侍御史和逢尧附太平公主,言于上曰:“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尔!”上乃止。

戊子,制:“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

辛卯,以李日知守侍中。

壬寅,赦天下。

五月,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师,许之。

庚戌,制:“则天皇后父母坟仍旧为昊陵、顺陵,量置官属。”太平公主为武攸暨请之也。

辛酉,更以西城为金仙公主,隆昌为玉真公主,各为之造观,逼夺民居甚多,用功数百万。右散骑常侍魏知古、黄门侍郎李乂谏,皆不听。

壬戌,殿中监窦怀贞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僧慧範恃太平公主势,逼夺民产,御史大夫薛谦光与殿中侍御史慕容珣奏弹之。公主诉于上,出谦光为岐州刺史。

时遣使按察十道,议者以山南所部阔远,乃分为东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

六月,壬午,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鄜、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安、淮、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畿州不隶都督府。

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卢俌等上言:“都督专杀生之柄,权任太重,或用非其人,为害不细。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时巡察,奸宄自禁。”其后竟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

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

乙卯,以高祖故宅枯柿复生,赦天下。

己巳,以右御史大夫解琬为朔方大总管。琬考按三城戍兵,奏减十万人。

庚午,以中书令韦安石为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以安石不附己,故崇以虚名,实去其权也。

九月,庚辰,以窦怀贞为侍中。怀贞每退朝,必诣太平公主第。时修金仙、玉真二观,群臣多谏,怀贞独劝成之,身自督役。时人谓怀贞前为皇后阿,今为公主邑司。

冬,十月,甲辰,上御承天门,引韦安石、郭元振、窦怀贞、李日知、张说宣制,责以“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安石可左仆射、东都留守,元振可吏部尚书,怀贞可左御史大夫,日知可户部尚书,说可左丞,并罢政事。”

以吏部尚书刘幽求为侍中,右散骑常侍魏知古为左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崔湜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陆象先同平章事。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象先清净寡欲,言论高远,为时人所重。湜私侍太平公主,公主欲引以为相,湜请与象先同升,公主不可,湜曰:“然则湜亦不敢当。”公主乃为之并言于上。上不欲用湜,公主涕泣以请,乃从之。

右补阙辛替否上疏,以为

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太宗皇帝,陛下之祖也,拨乱返正,开基立极。官不虚授,财无枉费。不多造寺观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无灾。天地垂祐,风雨时若,粟帛充溢,蛮夷率服,享国久长,名高万古。陛下何不取而法之?

中宗皇帝,陛下之兄,弃祖宗之业,徇女子之意,无能而禄者数千人,无功而封者百余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所出日滋,所入日寡,夺百姓口中之食以养贪残,剥万人体上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水旱并臻,公私俱罄,享国不永,祸及其身。陛下何不惩而改之?

自顷以来,水旱相继,兼以霜蝗,人无所食,未闻赈恤,而为二女造观,用钱百余万缗。陛下岂可不计当今府库之蓄积有几,中外之经费有几,而轻用百余万缗,以供无用之役乎?

陛下族韦氏之家而不去韦氏之恶,忍弃太宗之法,不忍弃中宗之政乎!且陛下与太子当韦氏用事之时,日夕忧危,切齿于群凶。今幸而除之,乃不改其所为,臣恐复有切齿于陛下者也。'然则陛下又何恶于群凶而诛之?

昔先帝之怜悖逆也,宗晋卿为之造第,赵履温为之葺园,殚国财,竭人力,第成不暇居,园成不暇游,而身为戮没。

今之造观崇侈者,必非陛下、公主之本意,殆有宗、赵之徒从而劝之,不可不察也。陛下不停斯役,臣恐人之愁怨,不减先朝之时。

人人知其祸败而口不敢言,言则刑戮随之。如韦月将、燕钦融之徒,先朝诛之,陛下赏之,岂非陛下知直言之有益于国乎?臣今所言,亦先朝之直也,惟陛下察之。

上虽不能从,而嘉其切直。

御史中丞和逢尧摄鸿胪卿,使于突厥,说默啜曰:“处密、坚昆闻可汗结昏于唐,皆当归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带,使诸胡知之,岂不美哉!”

默啜许诺,明日,襆头、衣紫衫,南向再拜,称臣,遣其子杨我支及国相随逢尧入朝。十一月,戊寅,至京师。逢尧以奉使功,迁户部侍郎。

壬辰,令天下百姓二十五入军,五十五免。

十二月,癸卯,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

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数术乎!”

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

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承祯固请还山,上许之。

尚书左丞卢藏用指终南山谓承祯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

承祯曰:“以愚观之,此乃仕宦之疾径耳。”藏用尝隐终南,则天时征为左拾遗,故承祯言之。

【原文华译】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

1 春,正月七日,突厥可汗斩啜遣使请和,睿宗批准。

2 正月十三日,任命太仆卿郭元振、中书侍郎张说为同平章事。

3 改封温王李重茂为襄王,任集州刺史;派中郎将将兵五百人,前往保卫、监视。

4 正月十九日,追立妃刘氏为肃明皇后,陵墓为惠陵;德妃窦氏为昭成皇后,陵墓为靖陵。都招魂葬于东都城南,立庙于京师,称仪坤庙。窦氏,是太子李隆基的母亲。

5 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从一等结为朋党,打算谋害太子;派她的女婿唐晙邀韦安石到她家中,韦安石坚决推辞不去。

睿宗曾经密召韦安石,对他说:“我听说朝廷大臣都倾心东宫,你最好调查一下。”

韦安石回答说:“陛下怎么能说出这亡国之言!这必定是太平公主的阴谋。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希望陛下不要被这些谗言迷惑。”

睿宗瞿然说:“朕知道了,你不要再说。”当时公主就在帘下偷听,于是散布谣言,陷害韦安石,想要逮捕他;全靠郭元振搭救,韦安石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又曾经坐轿邀请宰相们聚会于光范门,暗示他们更换太子;众人都大惊失色,宋璟抗言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是真龙天子。公主为何突然提出这个动议?”

宋璟与姚元之对睿宗密言说:“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李治)的长孙,太平公主在其中挑拨离间,将使东宫太子不安。请将宋王及豳王都外放出去做刺史;撤销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的左、右羽林军,将这两支军队改为左、右率以事奉太子。太平公主与武攸暨都安置到东都洛阳。”

睿宗说:“朕别无兄弟,就太平这一个妹妹,怎么能把她远置于东都?其余诸王,都按你们说的办。”于是先下诏说:“诸王、驸马从今天开始,不得典掌禁兵;现在掌兵权的,都改任其他官职。”

不久,睿宗对侍臣说:“有术士说五日之内,将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防备。”

张说进言说:“这必定是进谗言的人想要离间陛下和太子。希望陛下让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

姚元之说:“张说所言,是对国家最好的计策。”睿宗喜悦。

二月一日,任命宋王李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李隆范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李隆业为右卫率;送太平公主到蒲州安置。

二月二日,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官员任命及有期徒刑以下判决,都由太子处分。

6 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照素对睿宗说:“斜封官都是先帝任命的,恩命已经发布;姚元之等建议,一朝之内,全部剥夺,这是彰显先帝之过,又为陛下招怨。如今众口沸腾,遍于海内,恐怕生出事变。”太平公主也这么说,睿宗信以为然。

二月三日,下诏:“所有斜封官和先帝特别任命的官员,之前被停职的,重新量材叙用。”

7 太平公主听闻姚元之、宋璟的密谋,大怒,斥责太子。太子惧怕,上奏姚元之、宋璟离间他和姑姑、兄长的关系,请处以极刑。

二月九日,贬姚元之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二月十一日,撤销外放宋王、豳王为刺史的任命。

8 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刘幽求被罢免,专任户部尚书;任命太子少保韦安石为侍中。韦安石与李日知替代姚元之、宋璟执政,自此纲纪紊乱,又跟李显在位的景龙年间一样了。

前右率府铠曹参军柳泽上疏,认为:“斜封官都是宫中仆妇提携的,岂是先帝之意?陛下全部罢黜,天下无不称明。而一朝之间,又突然全部恢复,让善恶没有标准、说法相互矛盾,陛下怎能如此政令不一?舆论都认为是太平公主指使胡僧慧范暗中串通这些人,欺诳、误导陛下。臣恐怕积小成大,铸成大祸。”睿宗不听。柳泽,是柳亨的孙子。

9 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重新整编为北门四军,命葛福顺等率领。

10 三月,以宋王李成器的女儿为金山公主,许配给突厥斩啜。

11 夏,四月九日,宋王李成器辞让司徒职务;皇帝批准,任命为太子宾客。任命韦安石为中书令。

12 睿宗召集三品以上群臣,对他们说:“朕一向心性淡泊,不以当皇帝为贵。之前为皇嗣,又为皇太弟,都推辞不做。今天我想传位给太子,如何?”群臣都不说话。

太子命右庶子李景伯替他坚决推辞,皇帝不许。殿中侍御史和逢尧依附太平公主,对睿宗说:“陛下未老(本年五十岁),正为四海所依仰,岂能突然逊位?”睿宗于是停止。

四月十三日,下诏:“所有政事都由太子处理。其军中死刑及五品以上官员任命,都先与太子商议,然后报告皇帝。”

13 四月十六日,任命李日知暂任侍中。

14 四月二十七日,赦天下。

15 五月,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李成器;皇帝不许。请召太平公主回京师,皇帝批准。

16 五月六日,下诏:“则天皇后父母坟仍旧为昊陵、顺陵,酌量设置守墓官属。”这是太平公主为武攸暨请求的。

17 五月十七日,改封西城公主为金仙公主,隆昌公主为玉真公主;分别为她们建造道观,逼夺很多民居,用工数百万。右散骑常侍魏知古、黄门侍郎李乂进谏劝阻,都不听。

18 五月十八日,任命殿中监窦从一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19 僧人慧范仗恃太平公主势力,逼夺民产;御史大夫薛谦光与殿中侍御史慕容珣上奏弹劾。太平公主向睿宗投诉,外放薛谦光为岐州刺史。

20 当时,朝廷派出按察使,巡察十道;参与决策的大臣认为山南道(秦岭以南)辖区太广阔,于是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又分陇右为河西道。

六月八日,又分天下设置汴州、齐州、兖州、魏州、冀州、并州、蒲州、鄜州、泾州、秦州、益州、绵州、遂州、荆州、岐州、通州、梁州、襄州、扬州、安州、闽州、越州、洪州、潭州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唯有洛阳和长安近畿州不隶属都督府。

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卢俌等上言:“都督专掌杀生之柄,权任太重。如果用非其人,为害不小。如今御史级别低而名望重,按时巡察,奸邪自然禁绝。”最终撤销都督府,只设置十道按察使而已。

21 秋,七月二十日,追复上官昭容,谥号为惠文。

22 八月十三日,以高祖故宅枯柿复生,赦天下。

23 八月二十七日,任命右御史大夫解琬为朔方大总管。解琬点检三城戍兵,奏请裁减十万人。

24 八月二十八日,任命中书令韦安石为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平公主因为韦安石不依附自己,所以崇以虚名,剥夺他的实权。

25 九月八日,任命窦从一为侍中。窦从一每次退朝,必定到太平公主府第。当时,为修建金仙、玉真两座道观,群臣多谏;唯独窦从一赞成,还亲自监督工程。时人称窦从一之前为皇后阿,现在是公主管家了。

26 冬,十月三日,睿宗登承天门;集合韦安石、郭元振、窦从一、李日知、张说,宣读诏书,责备他们说:“政治教化,多有缺失;水旱为灾,国府日益枯竭;而官吏数目一天比一天大。虽然是朕之德薄,也因为你们这些辅政大臣不能胜任。韦安石可以任左仆射、东都留守,郭元振可以任吏部尚书,窦从一可以任左御史大夫,李日知可以任户部尚书,张说可以任左丞,一律罢免宰相职务。”

任命吏部尚书刘幽求为侍中,右散骑常侍魏知古为左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崔湜为中书侍郎,都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宰相);中书侍郎陆象先为同平章事(参与宰相事务)。都是太平公主的安排。

陆象先清净寡欲,言论高远,为时人所重。崔湜则与太平公主私通。公主想要引荐他做宰相,崔湜请求与陆象先一同升职;公主不同意,崔湜说:“那我也不敢当。”

公主于是为他一同向睿宗说项。睿宗不想用崔湜,公主涕泣以请;于是听从。

27 右补阙辛替否上疏,认为:

“自古因失道而破国亡家的,口说不如亲身遭遇,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的事来说。

太宗皇帝(李世民),是陛下的祖父,拨乱反正,开基立极;官不虚授,财无枉费;不多造寺观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无灾;天地保祐,风调雨顺;粮仓满溢,国库充盈;蛮夷率服,享国久长,名高万古。陛下为什么不效法他呢?

中宗皇帝(李显)是陛下的兄长,抛弃祖宗基业,去满足女人的心意;无能而拿俸禄者数千人,无功而得封邑者一百余家;造寺不止,浪费财货数百亿;度人无穷,免除租赋的人有数十万;花钱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少;

夺取百姓口中之食,去供养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和僧尼;剥下百姓身上的衣服,去装饰寺庙的外观。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水灾、旱灾接踵而来,国库民财全部枯竭,享国不能长久,自己也身遭大祸(被毒死)。陛下为什么不吸取他的教训而改正?

“最近一段时间,水灾、旱灾相继而来;加上霜害和蝗灾,人民没有食物,却没听说朝廷有所赈恤。而为二位公主造道观,用钱一百余万缗。陛下怎么不计算一下,当今府库的积蓄有多少,朝廷和地方的经费是否还有剩余,就轻率用去一百余万缗,去建造那无用的道观呢?

陛下族灭韦氏一家,却不能去韦氏之恶;忍心离弃太宗之法,却不忍抛弃中宗之政吗?况且陛下与太子在韦氏当权时,日夜忧危,对他们切齿痛恨;现在幸而铲除了他们,却不改正他们的作为,臣恐怕又有对陛下切齿的人了。既然陛下的作为跟韦氏一样,当初又为何厌恶而要诛杀他们呢?

“当年先帝之怜爱悖逆庶人(安乐公主),宗晋卿为她建造宅第,赵履温为她修建园林,耗尽国库,榨干民力;宅第建成了,她还没来得及住进去,园林也建成了,她还没来得及逛一圈,就身受杀戮。

如今这些建造楼堂馆所,崇尚奢侈的事,必定不是陛下、公主之本意;也是因宗晋卿、赵履温之流在旁边怂恿劝说,这不能不注意观察。陛下不停止这项工程,臣恐怕人们的愁怨,不减于先朝之时。

人人都知道这是自取祸败,却不敢说话。因为说了就有刑戮之灾。如韦月将、燕钦融之辈,先朝诛杀,陛下赏赐,岂不是因为陛下知道直言有益于国家吗?臣今天所言,也是先朝之直言,请陛下明察。”

睿宗虽然不能听从,但是嘉许他的真切和正直。

28 御史中丞和逢尧摄理鸿胪卿,出使突厥,对斩啜说:“处密、坚昆听到可汗与唐朝结亲的消息,都会归附。可汗何不身穿唐朝冠带,让诸胡知道,岂不美哉!”

斩啜许诺,第二天,戴上头巾,身穿紫衣,南向再拜,称臣;派他的儿子阿史那杨我支及国相跟随和逢尧入朝。十一月八日,抵达京师。和逢尧以出使有功,升任户部侍郎。

29 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天下百姓二十五岁服役,五十五岁免役。

30 十二月三日,任命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

31 睿宗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他阴阳术数;回答说:“道的意义,就是减少再减少,以至无为。岂肯劳心以学术数呢?”

睿宗说:“调理自身,无为,自然是最高境界了。治国又如何呢?”

回答说:“国家就如同自身,顺应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自然得到治理。”

睿宗叹息说:“广成子之言,也不过如此。”司马承祯坚持请求回山,睿宗批准。

尚书左丞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山大有佳处,何必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马承祯说:“在我看来,此山不过是一条当官的捷径罢了!”

卢藏用曾经隐居终南山,在武则天时接受征召为左拾遗,所以司马承祯这么说。


【学以致用】

看本篇最后李旦的行为,再结合辛替否的上疏,思考几点

01,道不远人

此篇我想到了中庸第十三章《不远章》开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道就在自身,在身边,在所见所听所闻的地方,无处不在,你对眼前的道视而不见,而去寻求远方的道,那个远方的道,对你来讲,根本就不是道了。

辛替否的奏折里其实讲的非常清楚明白,但是,李旦却要把远方的道士召过来,问了之后,却又不以为意。

“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

好的案例,坏的案例就在李旦眼前,时间又很短(他爷爷李世民开始),并且还是他亲身经历过,这就是最好的修齐治平的道理所在。

只是他舍弃根本,不愿意往内求,而是往外求,这就离道很远了。

关于治理,关于“往内求”这事,我总会想到教员主导的三湾改编。

好的方法论本身就藏在自身,问题在于,你只是看了,可是你没看见。你听了,但你没听清。

这个点其实非常重要, 我们要回顾自身

我们想要修齐治平,想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得花时间认真观察自己心、身(五臟六腑,十二经络,各大腧穴等)、魂(思想、觉)然后推己及人,一步步往外扩。观照自己与内心的频率、观照自己与自然天地的频率,观照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频率。只要你正心以中,那么,你一定可以做到“和”的状态。

02,知而不行,是未知。

“上虽不能从,而嘉其切直。”

这是个什么行为?

凡是嘉奖,认同,欣赏某个建议,但不使用它,那就没用。

你不用它,怎么能有用呢?

假如,李旦真正能够从李世民与李显的政策对比中得到启发,他也许就不会纵容太平公主的权势生长,也能够避免他妹妹(太平公主)与儿子(李隆基)的生死博弈。

可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困在习性里面出不来。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世界上,就太平公主这么一个亲妹妹了,所以,只要妹妹一哭,她的什么要求,李旦都好好好的答应

也正是这种偏爱,最后导致太平公主在岔道上越走越远。

所以回过头来看,知而不行,知错不改,本质是未知。并没有升华到知(智慧)的状态。

相关文章

  • 早起计划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王阳明...

  • 知而不行,是未知也

    永远到做事当中去实践,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在社会中生存,则离不开做事,而实践是唯一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方式,所以不要害...

  • 【《传习录》摘要6】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传习录》摘要6】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告诉我们: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和行,不能离开对方...

  • 日常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曾国藩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一个很多人问的问题,乍一听好像道理不靠谱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过得好不好跟...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昨天一天把《王阳明》这本书看完了,收获颇多。可以称的上是进入大学以来少有的读书状态了。吸引我的不仅是王阳明的传奇的...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你是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充电却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眼看身边朋友都已升职加薪,你又开始焦虑不安了。我非常理解...

  •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这几年最流行的一个词,叫做践行。 因为在现在知识泛滥的年代,只要你想学,即有地方可以学得到,即有地方能够知道这个理...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 有缘读了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加入致良知的线上学习群,自此养成了每天在群里诵读经典的习惯。 ...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直是自己希望自已能达到的境界。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今天突然看到一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或许我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981:知而不行,是未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ihp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