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介石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之后,唐生智于11月19日接到了蒋介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手令。
唐生智以久病之躯,担此重任,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端。
他想起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他反复咏诵这不朽的警句,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10年来的军旅沧桑,又历历浮现在眼前……
唐生智乃湖南东安人,幼时在家读书,15岁进入湖南陆军学校学习军事,后又先后入著名的武昌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他的军事生涯,以及与蒋介石的关系,充满着传奇色彩。北伐战争期间,他在蒋介石麾下,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北伐军前敌总指挥;1927年10月,唐与蒋桂方面发生冲突,兵败下野,出国赴日,还被开除了国民党党;1929年,他利用蒋桂矛盾,归国重掌兵权,出任讨桂军第五路军总指挥;同年底,唐与蒋再次决裂,就任反蒋的“护党救国军”第四路军总司令,旋即失败,逃赴港澳。“九一八”事变后,唐重新被南京方面任命为军事参议院院长;1934年12月,出任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1935年,再兼任军委会执行部主任。
唐蒋之间,时分时合,关系错综复杂。
往事不堪回首。但那都是关起门来内部的争斗,在外国侵略者的面前,他们仍是一家。
此时此刻,平津已经失陷,大上海亦已被占,军队在败退,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将军愿意抛弃一切个人的得失,忘却一切历史的恩怨。他凝视蒋介石的手令,深知肩负责任之重。
次日,唐生智走马上任,将他执掌的军委会执行部改组为卫戍司令长官部。战时的南京卫戍司令部,设在城北一座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中。唐生智本人,则在离司令部不远的百子亭寓所中办公。新上任的首都卫戍司令长官,成了首都的头号新闻人物。
11月27日,唐生智为一群中外记者所包围。记者们最关心的,当然是关于守卫南京的问题。唐将军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
中国为一爱好和平之民族,从不侵略他国,讵“九一八”后,日本以数十年之准备,大举进犯中国国土。中国在物质上虽乏准备,但精神上则具无上之抵御决心。自卢沟桥事件以来,我军在各地多遭挫败,但吾人将屡败屡战,至最后胜利为止。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事最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将军的话,动了感情。副官送上一条热手巾,让他擦去额前微微沁出的汗珠。
记者们则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于唐将军和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支持。
唐生智的报国之心,是真诚的。他对部下,则不失为一个仁慈的长者。他对一批新来报到的参谋人员说:
“南京失守,我亦不生。你们是幕僚,和我所处地位不同,我不要求你们和我一道牺牲,万一城破,你们到时还可以突围出去。我只要求你们在我还活着的时候,坚持工作到底。”
话音之间,饱含着军人特有的慷慨、悲壮。
“我们愿与钧座战死在一起!”部属们回答时,个个热泪盈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