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忽然收到简书官方信息:

无法发文,但不影响日更,还是很暖心的,想想,自2019年11月1日来简书,日更千字文至今,已经七个月有余了。
确切地说,已经日更210天了,累计写了31.9万字。这些文字,如果印成书的话,也是一本不薄的书。
创作的简文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书影天地:记录了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凡是执笔写书评影评的作品,必然是能够入眼且动心的。不会拿自己也不喜欢的东西来糊弄人。
一方天地:虽然心里把简书当做心灵栖息地,大多以生活类感悟为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注定躲不开这份情结。这里有以前的作品修改的,也有适时的关于教育的感悟。
亲子时光:从女儿出生到现在,16年了,断断续续记录她成长的点点滴滴,从笔记本上的书写到新浪博客再到简书,虽然,由于她长大了,沟通没有小时候频繁,也不想在网络里过多透露关于她的隐私,还是会珍惜余下的在一起朝夕相处的一年时光,留下我们的亲子快乐。
余下的文章没有分类,简书把它们默认归类到日记本,其实细分的话,可能有两类,一类是生活的碎碎念,遇到生活中人或事的触动,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另一类就是文学创作,当然创作绝不可能完全空穴来风,其中有现实的影子,也有虚构的成分。
女儿昨天感冒请假在家,破天荒看了我写的文章,她笑着建议我写长篇,人物多,跨度大的。我也真诚地对她说,我是个马大哈,你知道的,我会写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她遗憾地摇摇头。
她评价昨天完成的文章《伸出你的手》:你也太能编了吧,语气里少了平时常有的揶揄。我便在脑海中搜寻这些素材的影子。电石火光般闪现出两点。
沙坑,在以前的农村公路旁的确是常见的,但不至于那么可怕,记忆里关于坑的可怕记忆来自另一处。记得小时候,有些村队自己打井解决了吃水问题,村里人也效仿,组织男劳动力挖了三四十米,也没见到水的影子。只好作罢。
那井口约有20平米,是长方形的,里面时不时会飞出鸟,有人往里面扔石子,很久才能听到回响。胆子大的孩子会到井口张望,我恐高,连井边几米的地方都不敢靠近。感觉一靠近,就会有不知名的力量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把你拽进去。
我至今不明白那个旱井口为什么直到二十年后才被填充,难道是大人们不甘心自己的辛苦?庆幸的是,没有孩子发生过意外。
故事里海峰的形象掺杂了我的表弟等人的形象,他的腿伤的情节,源于小学同学兴,也是邻居,他的妹妹因为尝试吃植物的花,中毒死去。兴在玩大油桶时被沉重的油桶碾伤了脚,落下了残疾。
瞧,就是这样,日更让我链接了生命中无限的可能,超越了时空,见证了现实和想象的自由切换,唤起了潜在生命深处的隐秘,多了一双观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眼睛。
按理说,简书升级,不能发文,还不影响日更,正好借此机会休息一下,何乐而不为。却要去利用中午时间,忙不迭地写一篇文章,赶个趟试试还能不能发出去。
可见,习惯的力量多强大。对简书的依恋有多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