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人老最怕什么?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人老最怕什么?

作者: 齐三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05:23 被阅读920次
图片:pxhere 2018

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是:1.快速城市化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人口结构老龄化。今天要说的是2。

中国自1980年以来,65岁以上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1950年至2015年间,65岁及更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翻了一番,从4.5%增加到9.6%,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三倍至32.9%。到2060年中国人口将为13亿,与今天相似,但将拥有约4.3亿老人(数据来自联合国2016年人口报告)。

在这个《焦虑规划师日记》里,也许很少有开心、轻松的话题。

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了这本充满焦虑的日记,并觉得苦涩,那么,请留言分享你的苦。然后,让我们一起负重前行,并勇敢地拥抱最真实的生活吧!

笔者公鸡爸爸是一枚在德国生活、工作的城市规划师。

在这里,我想用一点规划师的视角,加上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这些年的一些焦虑。聊一聊那些最揪心的话题。同时介绍德国的一些做法,也许哪一天也会适用于中国呢?

去年夏天我回国探亲,与家里的长辈们一起去参观了一处在慈溪市的高端养老地产。上海周边的二三线城市中,有许多这样的养老地产。相比于上海本地的高端养老地产,它们有一个巨大优势:便宜。

再高端,说白了其实本质上就是养老院。养老院,不知为何,谈之色变,好像这三个字总是带有些负面情绪的。

天平的一边,是儿女在生活严酷的现实面前妥协,最终把父母送去了养老院。天平的另一边,是一句沉重的“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八零后有多重,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独生子女有多重,对我们这些还身在异乡的人来说有多重,我不想说。我闭目塞听。

心里的天平斜了,怎么可能会平?

其实这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才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不久。

养老问题在西方,在德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始终是尖锐话题了。政策的辩论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在无数失败的经验中,可能他们的确总结出了一些好的做法。

当初在德国的主要问题,就是现在中国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老人院机构和专业护理,而体面的养老机构、专业的护理根本供不应求。

造成养老问题还有两个时代背景:老人和长寿者越来越多,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前者是因为医学、生活条件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而后者,比如说以前的养老都是家人的工作,尤其是家里的妇女担当了顶梁柱的角色。当今社会,特别在大城市里,由于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不能像过去那样亲自去照顾老一辈。我们小辈能够想到的办法,无非是要么送去专业机构,要么请人居家照顾。

与之相应的,这里就有一个关于护理的题外话,伴随着一系列连锁的问题。

举个例子,比较突出的是担任老人护理的执业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目前的一大难题。

在老人院中,通常只有老人院管理人员、骨干接受过专业教育,其他大多数员工都没有任何护理教育背景。其实大多数老人院中的老人,也同时是病人,他们需要专业的护理。

在居家护理中,就更是如此了。如果请个“阿姨”来照顾,她们中有多少人,甚至具有一点点的“急救基本知识“?她们中有多少人知道,“中风”和“心肌梗塞”时候的合理急救步骤吗?他们知道急救中最基础的“复原卧式”是怎样的吗?

所以说,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各种挑战,护理学的教育变革也应该被提上日程。除了护理执业人员,也包括对一般大众的基本护理学教育。

当代德国,一方面正在进行护理学教育的改革,他们淡化了以前病院护士、儿科护士和老人护理之间的职业划分。在2016年通过联邦立法,首次提出了“普通护士”,或“一般护士”的职业概念,让护理专业人员在前两年接受一样的普通护理学教育和实践(护士学校一般三年毕业)。以此来统筹护理行业,解决老人护理人员工资低、能力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德国开始实质性地补偿“居家养老模式”。最简单的模式是用金钱补贴那些懂得护理学,并且希望在家里,亲自照顾自己年迈患病父母的子女。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儿子辞去工作,专心在家里照顾患病行动不便的母亲,国家平均补贴九百欧元不到的工资。钱不多,但够生活开销了。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十分简单。

因为那个儿子,他自主地负担了社会养老的职责。如果你在老人院全职护理一个陌生老人,应该拿到一份工资的话,那么你在家里护理自己的父母,也应该拿到一份工资。

当然了,如果你是纯粹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拥护者,认为政府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干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市场机制还不成熟呢?我们还将预备牺牲多少代老人的生活质量?如何设定这个底线?

这已经不单是道德的问题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就我看来,德国这种政策至少体现了社会的“人性”。至少,也许,它优于纯粹、急功近利的“商业化”。

回到我在慈溪看到的这个养老院的模式,是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很流行的所谓“养老地产中的居家式养老”。

首先它不是一种政府行为。但是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它,舍弃先入为主的批判眼。毕竟对我而言,这也至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市场行为,也许可以解决中国国情下的养老问题。

简单说,这是开发商开发的商业公寓,类似于酒店式公寓。加上一些配套的设施,这些设施包括餐厅、娱乐、健康保健,以及付费的护理设施和服务。

一般的养老地产附近还一定会有一个三级甲等医院,或者次一级的大医院,这是开发商项目选址的先决条件之一。

入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相当于长期租赁,另一种是有产权的。

前者我接触的模式,是出一百万人民币老人就能拎包入住,一直住到老人百年。然后这一百万是可以归还家属的,开发商只是拿这笔钱去做其他的投资。当然如果开发商在未来破产或跑路的话,这一百万就拿不到了。

只从德国的经验教训中来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发的大多数商业养老地产中,在十年之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会持续显著地递增,这些设施大多亏多赢少。

后者“有产权”,即和买房子是一样的,这就是个带有一些保健设施、食堂的商品房。是含有“养老”标签的商品。

高端养老院应有尽有:首先我觉得吃得还不错,十几块钱可以吃好几个菜,甚至热炒。有棋牌室、健身房、游泳池,有多媒体室、电脑房、小剧院。自己的小公寓里有厨房、卫浴。这里就像一个小社区。唯一的区别,就是周边住着的全是陌生的老人。

看完高端养老地产,回家的路上,气氛有些凝重。我并没有追问家里的长辈:你们觉得这里养老好不好?因为不需要问,答案尽在不言中。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师,研究城市社会的人应该知道答案的。合格的规划师始终都应该知道,老人需要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什么。

所以,人老了最怕什么?

“人们对老年的恐惧主要来自于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在德国,通过普遍社会研究后的结论。

可以说,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恐惧。并且这种恐惧很明确地包括在年老时,失去自己的住所和熟悉的环境。

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不就是让他们失去自己的住所,失去熟悉的环境吗?

那么我们仅仅是通过市场机制,去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老人护理问题吗?能够有些什么良性的导向吗?至少有没有政策指南,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规划师、建筑师能做什么贡献吗?

在德国的规划中,已经有了一些工具,去创建包容老年人生活的城市社区。比如有一个德国规划工具,叫做DGNB社区认证,是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和建筑师行会共同编制的。这个工具已经在欧洲新建、更新居住社区中被广泛使用。

未来我会在简书上概述这个规划工具,因为我觉得在中国它具有适用性,甚至对开发商而言也具有商业意义。

这种包容性的社区,其主旨,是必须允许其所有居民实现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老人能够留在自己住所,留在他们拥有各类社会关系的熟悉环境。这不仅对人们的人格同一性很重要,而且也是老年幸福的决定因素。

读完DGNB社区认证的一些评估项时,让我忽然想起了我在上海石库门里弄中生活的童年、少年时光。

如果隔壁邻里中有老人的话,邻里之间是会互相帮助的。比如中午小辈去工作的话,去隔壁阿婆家送碗面。隔壁阿叔要去医院,有黄鱼车的小店主会送一程。

在稳固的原生态社会网络中,老人的一些日常需求被邻里关系消化了。但是上海石库门和里弄式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我再也无法向我的女儿、儿子解释,我是如何在里弄中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打闹、玩笑和成长的。他们不会理解。

让一个老人离开他熟悉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与把深山老林中的老树连根拔起,再栽于一个陌生环境是一个意思。

陌生的环境再高端舒适也好,老树是活不长久的。

相关文章

  •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人老最怕什么?

    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是:1.快速城市化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人口结构老龄化。今天要说的是2。 中国自...

  • 人老了最怕什么?

    1、最怕跌倒卧床。对年轻人来说,摔个跟头不算大事。可是,老人如果摔一跤,就是大事,很有可能从此卧床不起,甚至不幸辞...

  • 人老了,最怕什么?

    今天晚上8点的时候给妈妈打电话唠唠家常,顺便问她这个年怎么过。 今年5月的时候,哥哥和嫂子吵架,冷战了很久很久。嫂...

  • 人老了最怕什么?

    我感觉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子女不孝顺。在农村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儿子用来防老。”可是就算生再多的儿子,儿子不孝顺又...

  • 人老了,最怕什么?

    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所有人都很熟悉,就像是太阳永远都会从东边升起一样稀松平常,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说起来总是头头是道...

  •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在德国买房,验收时是何种体验?

    上星期,我和一群德国业主们去验收他们的新住房,感触良多。 规划师,作为与房地产业直接相关的行业者,我也见过一些来德...

  •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城市,请把快乐还给孩子!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语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我这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来说,这个标语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抓...

  • 人老最怕是孤独

    女儿留学澳洲那些事儿(26) 说实在的,女儿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越来越懂得体贴父母、牵挂父母。 在国外每当吃到好吃...

  • 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看奇葩说后写在末世之前

    昨天看了“奇葩说”第五季的半决赛。辩题是关于“能者多劳这个俗语,是不是一个坑”,但这不是我今天关心的内容。 在最后...

  • 人老了最怕什么?孤独还是健忘?

    辛苦一辈子,总是想着老了可以享福! 退休后总是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外出走走!旅个游!打个麻将!哦大家都喜欢!也有一部分...

网友评论

  • 若天无云_CF:天肚晓明,南柯一场
    风花雪月,梦留激荡
    无云叩门,留赞墨香
    咳咳…那啥…太阳晒屁股了……
    :ghost::ghost::ghost::dolphin::dolphin::dolphin::boom::boom::boom:
    齐三生:@若天无云_CF 诗人请喝茶🍵
  • 芬兰墨轩:如果补贴能够确保生活,我愿意比如工作安心照顾家人。
    齐三生:@芬兰墨轩 能读懂:wink:
    芬兰墨轩:@芬兰墨轩 纠错:辞去工作
    齐三生:这个补贴其实来自于社会医疗保险的基金中包含的一部分,叫做LTC保险,中文应该叫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我都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个东西。
  • 小草莓园:有理👍👍👍
  • 罗恺:人老最怕孤独寂寞加病痛!
    齐三生:病痛一来就可怕了。
  • 三儿王屿:说个题外话。德国目前正大量从中国“引进”护工,这个角度看真是有点儿五味杂陈。
    齐三生:澳洲也是。。。的确五味杂陈啊
  • 邱士舰:赞👍👍👍👍
  • 美玲77421:养老,想逃却避不开的话题。
  • 先生的怀孕日记:向你学习,分析得好全面又深刻:+1::+1:
  • 一点文字:中国有养老吗?唉
    一点文字:@公鸡爸爸 哎
    齐三生:基本上交给了市场。
  • c463cd8818a5:太现实了,不忍直视
  • 佐撰:养老是个大难题,尤其是中国正在巨变中,养老就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有文化、观念的问题,无论是从个人家庭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有些问题是钱能解决的,有些问题有钱也解决不了。摸石头过河项目😬
    齐三生:这个问题现在变成必须尽快解决,八零后已经上了最前线,接下来就轮到九零后了。
  • 田诗人:纯粹的芝加哥学派现在也已经不再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可了 反之从做事的思维上来看 我倒是一个行为上 斯多葛学派的支持者
  • 云飘碧天:不愧是城市规划师,写起来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关于中国养老问题,一直是养儿防老,而当下正如你文中分析,八零后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为了生存,真的做不到忠孝两全了!
    未来老人去养老机构养老估计可行性得需要很长时间的推广和普及,才能慢慢接受,拭目以待吧!
    齐三生:是的,作为八零后独生子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齐三生:怎么写成了小论文啊:joy_cat:

本文标题:德国焦虑规划师日记–人老最怕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md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