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事顺意
几周前人人都在说快过年了快过年了,而我一直感觉过年离我还很远,直到现在我还是恍恍惚惚的,只是听大家说,和看到街边的花灯,才会半天反应过来,是过年了。
从前那个期待过年的孩子长大了,竟然开始厌烦过年,原因有很多:对吃的和新衣没有了吸引;应对亲戚很心烦……
回忆杀.大年初一去爬山
每到过年都能听到长辈们对于此类隐私的追问:
“期末考班里第几名?”
“你每月挣多少钱啊?”
“女朋友有没有?”
……
真的替当事人心烦。
往好处想也许这是一种关心的形式,可是对于隐私问题如果当事人没有主动提起,则证明不想展示,但是长辈会觉得“这是一种关心,我关心你,就要了解你的全部”。
习惯以爱为名,侵入对方的“私人领域”。
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最后弄得彼此都尴尬了。而真正的关心是,不要让对方心生排斥与厌恶,给予充分的空间。
想对所有长辈们说一声:
可以问“在外工作忙不忙,累不累”;“有什么兴趣爱好”;“跟朋友同事相处如何”……
“这么内向怎么在社会上混下去?”
年节聚会,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们的一大“劫难”。
对着无数不熟悉和不认识的长辈,笑脸问声好已经是极限,而要自在地和他们谈笑风生,真的很困难。
这个时候,就免不了会被人指责:“没礼貌,不懂事”、“跟亲姑姑有什么好害羞的”、“这么害羞怎么在社会上混下去”……
然而,对内向的人来说,这些指责,其实是一种“社交骚扰”。
当“内向”被当成“性格缺陷”摆到台面上来评价、攻击,带给内向者的,很可能是惶恐和自我怀疑。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社交是一种‘可以做,但我不喜欢‘的活动。
5+3等于8,4+4也等于8,只要终点是一样的,方式的不同又何妨?
不要妄自猜测他人的生活,也不需要企图插足别人的人生。
适当的分寸感是每个成年人的必备素养。
“该到一定的年纪就应该结婚”
在长辈眼中十八九岁上大学,二十三四岁找一份好工作,二十七八就必须结婚生子。
无论年轻人事业有成,还是学业有成,只要没结婚就得催婚。
可年龄不该是“限定”一个人的标准,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答案。
《奇葩说》曾经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有个选手反对:“如果发现你爷爷没有在泡茶,而是拿着天文望远镜研究宇宙;而奶奶没有做饭,在用显微镜研究细胞,你会觉得整个生活都乱了套。”
蔡康永回怼:"我们为什么会自私到,让老人家活在不同层次。
老人们可能在70年当中,有50年都是照着别人的意思扮演他所该扮演的社会角色。
剩下的20年,他或许可以试着,不一定按照社会指派给他的身份来生活。这是我真心相信的事情。”
这种理解,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
没有人有权利规定哪个年龄就该干什么事情 。
20岁的广场舞未必不可行。
30岁的远游留学并非任意妄为。
40岁的回归赤子之心并非荒谬。
抛弃掉一板一眼的“你这个年龄应该”,容纳不一样的声音。
“谁家孩子月薪上万”
“过年”这两个字,代表着很多东西,亲情、乡情、传统、团圆……
同时,也可能代表着一场大型攀比现场。
平时不怎么联系甚至都不认识的亲戚们,过年聚在一起,开始口沫横飞地互相夸耀:
上学的问成绩,上班的问工资,单身的问对象,恋爱的催婚,结婚的催生……
答案不是重点,似乎炫耀自己才是最终目的。
心理素质再好的人几轮下来都要内伤。
安徽的吴先生坦言:“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了,除了花钱就是攀比,过年回老家,好多人都开着车,骑着摩托车都抬不起头来,就怕亲戚的眼光。”
原本全家团聚和乐融融的日子,亲情越来越少,反倒是硝烟味儿越来越重。
怀念或者不怀念过去的年,都已经回不去了,但这年啊,每年还都得过。
跟妹妹逛动物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