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不管别人问你过得好不好,晚上睡得好不好,你都要回答:很好,只有这样你才会越变越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磨难,欢喜与忧愁总是如影随形。
当你身处逆境,陷入低谷时,千万不要意志消沉,自甘沉沦,那样只会让结果越来越糟。
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从自己主观的思想意识开始转变的,你的意识决定着你的人生,转换思想,就会转悲为喜。
当你觉得一切都好的时候,那么,这一切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心存美好,让内心充满希望,心若繁花,美好总会不期而至。
磨难和低谷从来都不是深渊,走过你就赢了,或许可能会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要相信,即使人生低谷,也能绝处逢生。就如我们今天的诗人欧阳修。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贬官滁州,当时年仅38岁,可以说正值人生的黄金期,年富力强,斗志昂扬,可偏偏被贬外地,使得他苦不堪言。
刚到滁州,欧阳修的内心是苦闷的,在当地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虽身处逆境,但胸襟旷达的他,仍能处处自得其乐。
滁州多山,风景秀丽,公事之余,他携友同游,与民同乐,徜徉在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对“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更是情有独钟。
而大名鼎鼎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这篇著名的散文语言生动有趣,把原本普通的山山水水,描写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尤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这篇美文不光成为了城市的名片,更使得醉翁亭、琅琊山、琅琊溪成为了滁州当地的著名景点。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写“环滁皆山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酿泉是醉翁亭前琅琊溪上的一眼泉井,据说富含多种矿物质。过了酿泉,便是醉翁亭了。
除了这篇《醉翁亭记》外,当年,他在琅琊山的幽谷泉上建造了丰乐亭,还写下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
而《琅琊溪》就是其中的一首,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
在欧阳修笔下,琅琊溪清新明亮,美不胜收,春风送暖,冰雪消融,琅琊溪水开始上涨,游人们想要游览对岸的风景,只有跨过溪上简易的木桥。
诗人站在木桥上,欣赏着山中美丽的风景,看小溪水在脚下欢快的流淌,不由得心生疑问:它的源头在哪里呢,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边?
正想着的时候,忽见落花顺水而下,不由得眼前一亮,心中顿感开朗:小溪的源头一定是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地方。
不然,它怎么可能裹挟着幽林里的落花一路而来?那应该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好去处,也许会有魏晋时的桃花源之景。

《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宋•欧阳修
赏析
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去到对岸。
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古槎(chá):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作者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溪源:溪水的源头。但见:只看见。
作者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对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心生疑问。
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
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