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前,我买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时逢女儿今年升初中,恰巧又遇到这本书,从昨天晚上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到第今天下午七点半看完,中途一度有删除的想法,不得不说,育儿、教育这事儿,同样具有时间影响力。
作者从事的家庭教育或者作为一名京城的妈妈来说,有爱有智慧。但作者提供的很多理论和方法,老套且很笼统。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由她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在清华附小、101中学那个圈圈里,综合素质也是中国领先水平,所以一些带着想解决问题的读者,会有隔靴挠痒的感觉,另外,作者成书时间距现在已过去十几年了,小学生、中学生的压力指数不知翻了多倍,她书中所说的中学生关于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之类的方法,以及复习、预习 、做单元小结这些方法,我们作为高考大省,地狱模式之首的这些小学三年级早早开始了,接下来不足50%升学率的中考,让考生在升入初中后,哪不有时间去广读、泛读课外书?
我最想看的是关于孩子青春期的一些表现,父母如何应对,从书中也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爱打扮、不与父母同行外出、追星、上网游戏等等,书中说都是正常现象,只要不过分,家长要做的就是接受,作时间的朋友。问题就出在什么叫不过分?对于尺寸的掌握是在考验家长么?因为作者的女儿,在这几方面都没有出格的表现,所以要解决极端问题,这本书不适合。
养儿育女是个大话题,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成长的途径各异,因此从来没有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事儿,作为父母,一定要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先成人再成材,相信相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