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称莲老师的这本《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家孩子的初中三年只剩下了半年,有点相见恨晚的遗憾。
我饶有兴趣地用了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看了这位妈妈和她的女儿初中三年的故事,就好像有个朋友和我聊了三个小时一样,很轻松,很愉快,我也在书里发现了很多相似的经历,其实有的时候,读书就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认同感”。
我非常认同这些观点:
1、好奇心,让孩子想学习。
为了培养好奇心,小时候她陪着女儿看蚂蚁、看昆虫;长大了,种花生,到处旅游。我现在印象深刻的就是带女儿去我家附近的小树林里捉知了,晚上拿个手电筒,一棵树一棵树地找,找到了让它们在地上爬着玩,放在纱窗上,等第二天蜕变后,就放飞。长大了,我带着孩子种过土豆,种过红薯,种过花生,种过瓜子,今年我准备将所有能找到的种子都播种一遍,我想把今年过成“播种年”。
2、成就感,让孩子爱学习。
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好固然有成就感,但是学有所用更重要,所以物理学完“电”之后,会让女儿了解家里的电路分布。我有一天拿出自热饭的时候,孩子说:“这个就是生石灰加上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释放热量,我们化学老师说的。”我想这也是学习带给孩子的成就感。
3、放手让孩子选择。
作者让孩子选择是否上课外班,请什么样的家教,上哪一所高中。作者这样写道:“让孩子选择适合的高中也是一次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将来还会遇到各种重大的选择,我们不可能永远都为他负责。”
四个月后的中考填报志愿,我也准备让孩子为自己负责,选择自己想要的高中。
4、和孩子共读。
作者这样写道:“那时候,女儿读的书,无论我以前读没读过,我都喜欢在她阅读的间隙翻一翻,就是想跟她有个沟通和探讨。”“我们一边读一边讨论书中的人物,一起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和做事的风格,我发表我的看法,女儿也发表她的看法。”
想起我和孩子共读的时光,最有意思的就是我和孩子一起阅读《哈利.波特》,为了防止我记不住情节,我还特意写了个缩写版,我和孩子一起又看了《哈利.波特》电影,总结出了电影和小说的不同点。还有《水浒传》,当时我们全家一起听了评书,然后出题目写108位好汉的绰号,看谁得分最高。那些共读的时光,现在想来都非常非常的美好。
不同的是,作者的孩子还去读了《哈利波特》的英文版,而我们买了英文版,孩子一开始说要读,到现在也没读完,这也许就是人家是“英语小达人”,我们的英语还是“有待提高”吧!
5、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先调整情绪,再解决问题。
作者这样写道:“一个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粗暴地指责更是会火上浇油,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劣。”书中讲了几个例子,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6、多让爸爸带孩子。
书里这样写道:“不是爸爸带不了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没有带孩子的机会。”
我反思了一下,我觉得是自己没有给爸爸机会,要改正!
7、为孩子准备爱的早餐。
书里说:“我觉得孩子吃爸爸妈妈们做的饭,已经不是一顿饭的问题,同时她是在享受爸爸妈妈的一份爱。”
这一点,我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得不好,现在已经改进了很多,为了让孩子吃上美味的早餐,我已经开始学习烘焙,学习做各种彩色的面片......
8、接受孩子不跟我们玩了的现状。
书里说:“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大特点,便是喜欢独立行动,一方面是要满足自由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活动,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同伴的认同,对同伴的依恋远远超过了父母。”
我家孩儿亦是如此,开始回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开始约同学看电影,能陪孩子看场电影,成了我的一种奢望。即使出去跑步,也会说:“老妈,您先去跑,我一会儿再去。”明摆着,就是不爱跟我一起跑。
......
如果您是老师,书里有一节“老师有妙招”也许对您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这是作者女儿班上老师的做法:1、建立班级日志,学生们轮流写当天的日志,这些日志将来会成为学生们美好的初中生活的回忆。2、学生犯了错误,就写一千字以上的检查,俗称“千字文”。写“千字文”既可以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又可以提高作文能力,一举两得。还有提到的其他老师引导学生读经典的方法:1、把经典书籍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2、每天给学生读一段书,进行“长篇小说连播”
当然,想知道更多的“别人家的孩子”初中三年啥样,只能从书里寻找答案了,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母女版,还有作者女儿写的一些文字,书名起的很有意思:《现实给你一记耳光,你跳起来和它击掌一认真你就赢了》,在女儿眼中,“妈妈能做到这一切,不是因为她是超人,而是因为她不断迈着脚步,和我一起学习和成长。”
这本女儿写的书,也许适合您正上初中的孩子看看:怎样制定学习计划?怎样处理厌学情绪?怎样摆脱拖延症?怎样纠正粗心?每个牛人都是“蜗牛”,都离不开勤奋;做不怕挫折的“小强”;对于偏科,不抛弃,不放弃等等等等,是不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的感受而言,这是一本读了会让你放松的书,而不是听了会让你“亚历山大”的书;这是一本看了让你觉得自家孩子的“怪”很正常的书,而不是让你觉得自家的孩子跟牛孩没法比的书......
(后记1:我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孩子过来问我:“老妈,做什么呢?”我说:“写读后感,这就是我得到这本书的代价。”孩子不以为然地说:“怎么会是代价呢?”我改口说:“不是代价,应该是我这篇读后感的价值,我这篇读后感值36元。”接着我说:“孩子,这本书是作者的女儿初中的时候写的,写的还不错,很多东西你写作文可以用上,看看吧!”孩子摆手说:“谢谢,不看!”初中的孩子就是这样,当她意识到你可能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拒绝,不过没关系,我会在合适的机会让她读这本书。)
(后记2:又是一个母女共同写书的范例,这让我内心有了小小的波澜。2011年7月30日,为了带着女儿一起写作文,我开始写作博客,我希望以身作则带动女儿写日记,但是很遗憾,女儿到现在为止对写作并不是多么感兴趣,考试作文也就是维持在34分左右,最低的时候29/40,倒是我,虽然没有多少人看我写的东西,我却对写作充满了执着,因为我希望给孩子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榜样。我仔细分析了一下:作者的女儿是个偏文科的孩子,而我的女儿是个偏理科的孩子,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写书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写书;看到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诗词无所不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父母心头最大的骄傲!看了这本书,如果你更加爱自己的孩子了,而不是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那么我们就离成功的家长不远了!愿我们和孩子一起活成我们各自最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