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是记录叶嘉莹先生的记录片,还没有看到电影,查一下影片排座率,在北京一天77场,仍然属于小众。在我们这个边陲小城,未必会上线放映呢。学人生平和古典诗词,受众毕竟还是少。
然而于叶先生,诗词即是她的生命,她既以一己之力光大了诗词,也靠诗词的支撑度过了艰难岁月。
人生多磨难,叶先生早年丧母,后来飘零离开故土,再后来丈夫遇事情,她独立支撑家事,丈夫遇挫后性格又大变,再后来丧失爱女,这一辈子心灵饱受煎熬。“经历过忧患,我开始欣赏到杜甫诗的好处”。她写下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以诗词升华自己,把“个体的痛”安放到山川家国之中,从个体中走出来,并且还能把自己的经历体验认识与古典诗词融合,并分享给一切爱美的人,叶先生是勇敢扼住命运喉咙的人。
漫漫人生长路,不管在哪里,不管何境遇,叶先生都埋首诗词,矢志不渝,是有所执的人。唯其有所执,才能有所成。
先生说:“我之所以终生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我之所以成为今日的我,自然也有一段因缘在。”诗词选择了先生,先生也选择了诗词,彼此一生不离不弃,终究互相成全。
先生的学问,有著述引导,后辈皆可以循着路径一窥堂奥。而先生人格的光芒与力量,更鼓舞后辈,见贤思齐。
艰难、困苦、挫折以及种种不利条件,都不是学业或者目标停滞甚或转向的理由。反而应该以学业和目标上的不停进取排解忘却艰难、困苦、挫折以及种种不利条件带来的情绪波动。这是有肝胆者对生命的担当,也是有洞见者处理生命的智慧。
以执着的进取来应对生命旅程中的种种不顺利。不顺利的时候总会过去,倘若之前因为这个纠结甚至停步,无疑是空耗了自己的一段时间。按着自己原来的想法计划去做,不把注意力放在不顺利上面,慢慢地对不顺利的注意力和情绪感受也就减低了。反而因为专注于原来的想法计划,没有分心,会提高学习或做事情的效率,甚至不期而遇地获得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机缘。
艰难困苦、不顺利等等都算是外界的限制,学习、做事都要学会忍受限制 ,战胜限制,以及与限制和平共处。真正阻碍人的不是外境的这些限制,而是内心是否有强大的定力。内心坚定,如如不动,则任何外境的干扰与逼迫最终都得败退。
古人语:“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内心的强大,不止在于面对泥途逆旅要有定力,而且在于面临平坦顺遂也要有定力。叶先生晚年,声誉益隆,而她的身心没有离开诗词须臾。垂垂老矣,她捐出所有私蓄,为了更好地传承诗词。后辈学先生的学问,也要学先生的定力。
“要见天孙织锦成”。这样的宏愿,自然不可能由一个人一代人一辈子能完成,但是,人生的光华,不就在代代人向美好的理想努力攀登的过程中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