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律不等于不开心。
其次,跟随自己的喜好,去逃避痛苦,居于安逸并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开心。
如果给你安排一个安逸的生活,每天躺在床上看视频打游戏,有老妈子伺候你,每天享受安逸,你觉得自己能享受多久??
在上大学时,我一开始就是这个状态,在学校里很安逸,每天上课睡觉也没有老师管你,回到宿舍就躺在床上打游戏,想出去了就做个兼职,食堂的饭也很便宜,什么岁月静好,大抵就是那个样子,但是就是这种安逸的生活我还是抑郁了,因为我知道自己以后能干嘛,我自己毫无能力,毫无价值。
包括我认识的很多大学生朋友们,大家都陷入了这种怪圈之中,在安逸过后的很空虚,吞噬了一个人最后的精力。
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逃避短时间的痛苦,最后却苦了一辈子。
为了改变当时自己的状态,我选择了——自律
每天早睡早起调整作息,每天三公里恢复精力。(我认为的自律是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愉悦的努力,而非给自己制定时间表,按照安排进行活动)每天一定要吃早饭,这是给自己定下的赖床的底线,上课一定要拿个本子做点笔记,从一开始的挂科,上课犯困,到开始能记下每堂课的作业,到每次都能听懂,到开始自己选择去图书馆学习一些东西,开始读书。
在这其中驱动我的并非严格的时间安排,而是目标给我的动力。
自律改变想法,继而产生行动,从而让自己感受多巴胺和内啡肽,获得生命的力量。充沛的精力让你可以更有自信去面对每一天,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情让你变得温和而从容,远离烦恼和焦虑
比起安逸的躺着,痛苦的制定每日计划,我更想让自己过的好一些,有意义一些,能力更强一些,能做的事情更多一些。
自律被成功人士放大,认为是成功的法宝,每天要做的事情必须要有计划,很多人想尝试自律的生活:早起、运动、阅读、写作。按照计划执行了没几天就放弃了。
但是自律远没有想的那么复杂,这些事情并不是每天都能做完的,每件事都能坚持下来也并不容易,我没坚持下来运动,但我坚持下来了读书和写作,能完成其中一个就算自律了。
不管是自律还是建立习惯都是想让自己的这一生过的幸福一些,所有的自律和习惯的建立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下面有三个建议
1.让目标显而易见。把书放在能够得见的地方,我的床头常备一本书,在睡前想看手机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书,拿起来看一会就睡觉。
2.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和愉悦。如果你让一群人启航,你就要告诉他们在那边有多少金银珠宝,荣华富贵。
3.让他简单易行。看书和喝水一样简单,你就很难去选择找手机开锁刷短视频。
最后,自尊,自知,自爱=自律
按照惯例,推荐一本书,金惟纯的《人生只有一件事》,我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的,能给自己的幸福的只有自己,任何的动力都来自于心里的渴望,只有自己想要改变,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律和奋斗才是愉悦的吧。
就像是西西弗斯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断地把巨石推上山,巨石又不断的滚落。在与自己人性本能的懒惰抗争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愉悦。
这样做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又傻又天真,但是这我们社会进步的基础,用自己的理性去抗争人性本能,在一次次的滚落和前进中获得对自己生命的掌控,和对这个社会的一丝贡献。
如果我们想躺着,我们在猴子时代就可以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反人性的,在文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同时,是对人性的更多的约束。
我们的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群人的推动下,一点点进步着,而非靠安逸,有些人称之为自律,我愿称之为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