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心》~ 10

作者: 东不至西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22:41 被阅读1次

心识的特性

1、寂灭是心识的第五个,也是最高的层次,特色是持续的专注。只有不断认识且克服心识较低层次的活动之后,才有可能达到此境界。

2、心识的最低层次就好像喝醉了酒,在树枝上荡来荡去的猴子,在这时,思考、感受与认知快速来来去去,很难被察觉,彼此也没什么关联。这种状态称为“心烦意乱”。

3、心识的第二个层次称为“愚痴”。这时的心识像一头在角落站了好几个钟头的笨重水牛,观察、行动及反应能力似乎都消失不见。心识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原因很多,吃太多或睡得太少,都有可能造成此种沉重状态;有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某些人失去心爱的人,也会让心识进入愚痴;此外,在得不到很想要的东西、感到深深失望的时候,也可能让心识陷入愚痴;最后,如果在生命中不断遭遇失败,最后干脆放弃一切,什么也不想知道,也会造成愚痴。

4、“散乱”是心识的第三个层次。心识处在这个状态时,虽仍有行动,却缺乏持续目标与方向,并不断面临障碍与疑惑。在这时,心识不断摇摆,时而知道想要什么,时而充满不确定感;时而信心满满,时而漠不关心。这也是心识最常出现的状态。

5、心识第四个层次是“心一境性”,心识在此时相对较为清明,不太容易分心,不但有目标,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能保持专注,向着目标前进。这个状态与摄心相呼应。借着练习瑜伽,能为心识创造出有利条件,让它逐渐从心烦意乱到心一境性。

6、心识的第五个“寂灭”,此时,心识完全和它专注的对象联结,不受外物干扰。心识与对象几乎合而为一。寂灭所说的,便是一种心无旁骛、不受其他想法或外在刺激打扰的专注状态。

7、帕坦伽利把瑜伽界定为“心寂灭”,所以心识只有一个方向的状态,即是心寂灭。

8、在瑜伽里,并不是说把观察、推论、回忆、想象、静止与躁动等这一切心理活动都消除,恰恰瑜伽认为,这些活动对生活来说是必要的。只不过,心识倘若始终受其影响,被放任为所欲为,那么到了最后,也就无法发挥本身所拥有的功能,因为它始终不稳定、不清明。

9、在瑜伽里,我们所做的其实只是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让心识对行动有所帮助,而且只能循序渐进,任何抄捷径的做法不过是妄想。这是一个有次第的过程,其中有许多技巧,但是必须要依据个人需求加以选择。

10、关于寂灭,要是还有什么是我能说的,那就是:我看见了,也了解了。无论心在这时关注什么,早已全然看见了,也了解了,蒙昧不明的部分所剩无几。要是在这条道路上更进一步,甚至能窥见潜伏在一般观察与经验背后的东西,那正是瑜伽智慧的基础所在。瑜伽者所见到的,并不是他人永远无法看见之物,而是尚未看见之物。

相关文章

  • 《瑜伽之心》~ 10

    心识的特性 1、寂灭是心识的第五个,也是最高的层次,特色是持续的专注。只有不断认识且克服心识较低层次的活动之后,才...

  • «瑜伽之心»

    打卡第四天,在我最痛苦,最纠结的一天,读到这样话如因甘露,沁人心脾。感恩德斯卡查! 一切从简,从明天开始。

  • 瑜伽之心

    瑜伽不能没有心的参与 前世的福报 才能让我今生遇见瑜伽 在很多人眼中,瑜伽是一种简单的运动,是一种只有身体参与的体...

  • 《瑜伽之心》笔记

    《瑜伽之心》的理念里,赞成瑜伽是心寂灭的心理活动。 我觉得三摩地跟心流有神似之处。都是专注于一个事物,无意识去操作...

  • 《瑜伽之心》-2

    1、瑜伽主要的意图是要让人更有智慧,比以前更具备领会事物的能力 2、在工作生活中找寻你的参照点,我们需要有人举明鉴...

  • 《瑜伽之心》-9

    世界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解脱 1、瑜伽所服膺的是数论派哲学,数论派将世界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纯粹意识,一个是物质。纯...

  • 《瑜伽之心》-6

    今天的主题是《持续和改变》 1、如果我们赞成瑜伽的概念,那么我们所看到、所经验、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实际存在的。包括...

  • 《瑜伽之心》-5

    1、帕坦伽利《瑜伽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必须处理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 因为我们总是在生活中陷入泥沼中,如果我们...

  • 《瑜伽之心》 -8

    1、苦起于无明 每个无明的行动,都会造成某种形式的苦。因为无明遮蔽了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真正理解,所以产生了苦。无明让...

  • 《瑜伽之心》-4

    1、瑜伽是印度思想的六大基础系统之一,这些思想统称为“见”,其他五种分别是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曼沙派,吠檀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瑜伽之心》~ 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dq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