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日,警报又鸣。
城市的上空,警报声如一把钝刀割开秋日的宁静。
街上的行人皆驻足,车辆亦缓行,仿佛整座城市的心脏,骤然停跳了一拍。
这声音年年响起。少时不解,只觉肃杀;年岁渐长,乃知这声音原是从历史深处挣扎出来的悲泣!——九十余载矣,其声犹带黑土地上的硝烟与血泪。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日寇对沈阳北大营的炮火轰开了中国近代最痛彻骨髓的伤口。铁蹄自北而南,所过之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我曾在档案馆见过当年照片:断壁残垣间,婴孩伏于母尸之旁啼哭;冻土之上,志士的血凝成暗红的冰。
今日的警报,每一声音调,都唤着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一片不应湮没的焦土。
警报声有三重。一为预先警报,鸣三十六秒,停二十四秒,反复三遍。这声音急促而警惕,似在催促着:“快走,快走,莫要迟疑!”当年多少同胞,便是听见这般声音而仓皇辞庙,别井离乡。
二为空袭警报,鸣六秒,停六秒,反复十五遍。其声凄厉,直刺人心,教人想起轰炸机掠过长空的死亡之影。
三是解除警报,长鸣三分钟,平稳却沉重——浩劫过后,幸存者从废墟中抬起头来,所见唯有满目疮痍。
然而可怕的是,警报响起之时,警报声为人们习以为常,甚至有人厌烦其扰。
我曾亲见有年轻人塞耳抱怨:“年年如此,有何意义?”
这话如一根冷针,刺入历史的脊髓。我们今日拉响警报,岂止是为了悼亡?更是为了在太平盛世里,留住一种疼痛的记忆,一种危险的清醒。
此刻,警报声歇了。城市重新流动起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但我知道,有些声音已经沉入地底,化作种子;有些记忆必须反复擦拭,才不会生锈。
今日特别警报,不是为过去,而是为未来。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疤之下,血肉仍温;民族的血脉之中,警钟长鸣。这穿越九十余年风雨的警报,应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不陷落的精神长城。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这八个字,从来不是古训,而是鲜血写就的今日箴言。
警报已息,其声犹在。那是历史深处永不沉默的轰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