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圣贤书友会
邪气留着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

邪气留着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

作者: 刘俊和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21:51 被阅读0次

邪气留着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病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络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满雷引,故时切痛。黄帝说:希望全面了解其中的缘由。岐伯说:邪气留着于孙络而成积的,积块能上下活动,因为孙络居停留在手臂,浮浅弛缓,无力拘束积块使之不动,所以积块能往来移行于肠胃之间,水渗浸注灌于内,濯濯有音;有水之寒则腹部胀满,雷鸣牵引,经常急痛。

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邪气留着于阳明经,夹在脐部周围,饱食后则增大,饥饿时则缩小。邪气留滞于缓筋,与阳明之积相似,饱食则痛,饥则痛止。邪气留滞于肠胃部的募原,其痛由缓筋牵引而来,饱食后安而不痛,饥饿则痛。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邪气留着于伏冲之脉,揣摸时,应手处有动感,有热气下行于两股,如热汤浇淋。邪气留着于膂筋、肠胃后面的,饥饿时可以发现积块,饱时则积块不可见,用手也按摸不到。

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邪气留着于输脉的,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得下行,孔窍干涸壅滞。这些就是邪气从外入内、从上到下的具体情况。

(原文)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络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今天学习了邪气留着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病症。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相关文章

  • 偶读《黄帝内经》3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

  • 孙艳坤:致那些年我们曾经生过的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中,对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 我...

  • 解密两髀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说道:“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这句话的意思是,脾胃有病,必然有邪气滞留于两髀。 ...

  • 著名老中医李可谈病因一:百病由浅入深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说明什么问题?比如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

  • 【拍打腹股沟的益处】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说道:“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髀就是指腹股沟,这句话的意思是,脾有病,必然有邪气滞留...

  • 2018-04-21 南昌游学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雨 【亲子读经】 雅琪读经:《易经》坤卦第二,《黄帝内经》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

  • 中药排病反应(2)

    排邪途径各有不同 由于邪气进入机体的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导致的疾病不同,况且,不同人体的体质亦不同,因此,排出邪气...

  • 怎么站桩 一次生气能气出五脏14种病!怎么消闷气?

    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疾病的困扰,那么疾病都是从哪来的呢? 我国传统养生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篇给出了答案:“夫百病...

  • 一次生气能气出五脏14种病!保健养生怎么消闷气?

    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疾病的困扰,那么疾病都是从哪来的呢? 我国传统养生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篇给出了答案:“夫百病...

  • 灵枢针灸 | 深解什么是经脉 ?

    黄帝内经—灵枢针灸 01 【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邪气留着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病症——读《黄帝内经》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sz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