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6·15)

《随园诗话》通注(6·1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5-05-11 19:31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六·一五】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王氏《续通考》言:“唐武夷山人吴棫深恶沈约、周颙之韵,以为穿凿无理。乃稽考《毛诗》、《周易》、《尚书》,而别为韵书,分‘麻’‘遮’、‘归’‘飞’为二,合‘东’‘冬’‘江’‘阳’为一。”予以为此《洪武正韵》之先声也。然积习已久,虽帝王之力,尚不能挽,况其下乎?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三人。商鞅废井田而天下怨,王莽复井田而天下怨。一改旧习,人以为怪。从前解经者,河北宗,河南宗。今之经解,专宗程、朱,亦《诗韵》类耳。

王氏,即王圻(1530—1615),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祖籍江桥(时属青浦县)。幼年就读于诸翟。明文献学家、藏书家。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知县,升御史。以敢于直言,与宰相张居正等相左,黜为福建佥事。继又降为邛州判官、张居正去世后,王圻复起,任陕西提学使、神宗傅师、中顺大夫资治尹,授大宗宪。

《续通考》,指《续文献通考》,明·王圻撰典制文献。是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续编。作者收集史乘和各家文集、往牒及奏疏等,据事节录,于万历十四年(1586)编次成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所纪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又兼取《通志》之长,收及人物。

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召试馆职,不就,晚始得太常丞。高宗绍兴十五年(1146)添差通判泉州。吴棫精训释之学,有《裨传》十三卷等,已佚。今传《韵补》五卷。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周颙(生卒年不详,约473年前后在世),字彦伦,汝南安城(河南省汝南)人。南朝宋、齐文学家。周颙言辞婉丽,工隶书,兼善老、易,长于佛理。周颙著《四声切韵》,内容涉及占汉语平、上、去、入诸声及反切成韵。为中国汉语声韵学最早著述之一。今佚。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高氏小史》:“周颙,字彦伦,始置四声切韵行於时。”

《洪武正韵》,明·乐韶凤、宋濂等编。是明代洪武年间编成的一部官韵,故以“洪武”命名。全书十六卷。成书于明洪武八年(1735)。《洪武正韵》奉敕编撰的共有乐韶凤、宋濂等十一人。《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乃是由于实际语音的剧烈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于当时的实际语音。《洪武正韵》的编撰原则,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文公逆祀。《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杜预注:“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闵上,故曰逆祀。”鲁文公二年(前625),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违反了礼制。有三人因为建议他不要这样安排而不听从,辞别鲁文公。

定公顺祀。《公羊传·定公卷二十六》:“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从祀先公。从祀者何?顺祀也。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五人。”鲁定公八年(前501)冬,鲁定公按照礼制祭祀祖先,将闵公牌位置于僖公之上,有五人因为建议他不要这样安排而不听从,不辞而别。

商鞅(约前390—前338),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王莽(前45—23),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西汉新都侯王曼之子。中国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59)》。

解经,音 jiě jīng,即解释经义。《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

河北宗王之王,即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经学家,司徒王朗之子、晋文帝司马昭岳父。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河南宗郑之郑,即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46)》。

程、朱,指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理学。

相关文章

  •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卷一:《左氏...

  • 徐州竹林寺独臂韦驮菩萨传奇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襄勤伯鄂公容安,好吟诗,如有宿悟。《竹林寺》云:“初地相逢人似...

  • 袁枚撰写并亲书的《恭祝丽川中丞大人诗》

    因为硬读《随园诗话》的缘故,对《随园诗话》中涉及的诗文、人物、典故多有浏览。 随园诗话》卷一载:“咏...

  • 随园诗话6

    梅妻鹤子,养几只鹤也不错,出门旅游,不妨让白鹤为我托运行李。 宋朝有人写道:‘’贫女像花儿一样漂亮只有镜子知道。‘...

  • 读一条120字的诗话,8个人物5个典故,累!(上)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7) 《随园诗话》原文:李尚书雍熙学道,散遣歌姬。王西樵责以诗云:“听歌曾入忘忧界,不应忽缚...

  •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1)

    浅析《随园诗话》里的两副菜圃对联 《随园诗话》卷一载: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 ...

  • 硬读《随园诗话》(15)

    一一 《随园诗话》原文: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子陵语也。“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

  • 闲读《随园诗话》(15)

    【原书卷三·三〇】杭州周汾,字蓉衣,咏《春柳》云:“西湖送我离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不脱不粘,得古人未有。惜客死...

  • 明清之际人物Ⅱ陈长卿——刻书家

    1、《随园诗话》记载 2、刘理保《古代刻书家陈长卿小考》 3、释今身《送陈长卿还闽》 1、《随园诗话》记载 陈长卿...

  • 随园诗话

    余十二岁,受王交河先生兰生知,入学;十五岁,受李安溪先生清植知,补增;十九岁,受帅兰皋先生念祖知,食饩。感知己之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6·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nu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