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水,细腻可见;父爱如山,沉稳无声!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和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是优秀的,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21天的陪伴共读《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让我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一、什么样的爱能让孩子自由幸福的成长?
在现如今的时代,居调查12到18岁的青少年中,有15%到25%的人患上了焦虑抑郁症,可能有的人说我们家庭给予孩子的爱不够,我们要无条件的爱孩子,于是出现了一个家庭,四五个人看一个孩子的现象,爷爷抱着奶奶喂着姥姥哄着姥爷在后面跟着,但结果是什么呢?是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脆弱,更加弱,不禁风,经不起挫折,在家里唯我独尊,我就是老大,说一不二,慢慢的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回到书的最初逻辑,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
引用书中的一个小故事,60后70后儿童时期在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必须完成很多家务活,比如照看弟弟妹妹烧火做饭洗衣服等,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可能还会挨顿打,但是那个年代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焦虑,抑郁症之类的,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个个都很独立,也没有啃老这一说法。
可是现在的孩子和那个时候又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爱才是最适合当今孩子的爱呢?我从读书中总结到了一个词——有规则的爱!
作为父母始终如一的爱孩子,前提是制定一定的规则,因为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孩子一旦违反了规则,那么,我们就要坐下来谈一谈。
观察周围人的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分析一下我一位比较要好的同学,她的教育方式:他也是一位教学多年的老师,在孩子的生活上,可以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就拿早餐来说吧,肉蛋奶,水果,坚果都准备的非常齐全。当他拍下那一桌子的时候,就是一道风景,可想而知,午餐和晚餐有多么丰盛!但是一旦孩子犯了,根本上的错误,他会一小时两小时的和孩子聊天,就是坐下来静静的聊的那种,没有情绪,没有指责。小事上不拘小节,在规则问题上不含糊其辞,这就是方向标,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
二、什么样的爱才能教育出一个有责任心,有存在感的孩子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自于我们,而不属于我们。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处想加以指导,加以控制呢?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不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作为父母,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半,书中说到,要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有掌控权,他才更有责任心,有存在感,提升幸福感,我们总在孩子做一点事情的时候指手画脚,那么孩子就迷失了方向,没有了自我,那又怎么能有责任心有存在感呢?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家庭教育中,以前我总认为自己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这是在我老二上小学六年级以前的感受,是到了初中,高中我自认为的这种优越感被摔得粉碎,即使我陪孩子读了几百本书,即使,我的孩子,炒菜做饭都会做,但就是上了高中之后不想上学,感觉进了学校就像进了监狱一样……
我现在的态度是接纳一切……
二十一天的陪伴读书中,悟到了:孩子的心力不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唰的一下流下来,自认为我自己是一个比较要强的妈妈,是一个能接纳身边一切的妈妈,是一个面对困难也能微笑着生活下去的妈妈,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内心却是脆弱的,怕失败,任何事都表现的自己那么有能力,那么强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我承认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我的孩子,只是不想上学而已,他又不笨,给他力量,相信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相信孩子会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发生便是美好,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