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就业这一备受全社会瞩目的关键议题,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就业,作为民生领域的根本所在,并非仅仅关联个体的生计,更如一条紧密交织的纽带,将千家万户的幸福串联在一起。在两会这一汇聚各方智慧、共商国是的重要政治舞台之上,就业议题被毫无保留地摆在了突出位置,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肩负着人民的期望,怀揣着对就业难题的深切关注,纷纷踊跃建言献策。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诸多挑战,如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方案,力求为破解就业困局寻得行之有效的良方,助力就业形势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
“数字” 中的就业 “密码”
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组与就业相关的数字,如同一把把钥匙,解锁着就业形势的大门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 12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 以内。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与挑战。
回顾过去,2024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 1256 万人,连续 4 年保持在 1200 万人以上,这无疑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今年仅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就将达到 1222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其他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就业总量压力巨大。而失业率目标的设定,也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 。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产业等领域,正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引擎。这也意味着,求职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代表委员 “金点子”
在这场关乎民生的就业研讨盛宴中,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为就业难题开出了 “药方” 。针对就业歧视这一顽疾,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指出,当前 35 岁限制入职现象极为普遍,严重阻碍了青年人的就业之路,导致大量人才被埋没。为此,他建议主管部门迅速行动,清理那些暗藏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行动方案,争取在三到五年内彻底扭转这一不良社会风气 。同时,国家应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反就业歧视中的表率作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年龄歧视申诉途径和公益诉讼制度,让每一个遭受歧视的求职者都能有处伸冤,有力督促用人单位自查自纠,纠正无正当理由的年龄限制 。
而全国政协委员袁亚湘则将目光聚焦在 “第一学历” 歧视上。他凭借多年深耕教学一线的经验,深知 “第一学历” 歧视对人才成长的严重束缚。他疾呼,人才评价机制应回归 “能力本位”,要创新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不能让 “第一学历” 成为人才发展的绊脚石。他建议加速推进《反就业歧视法》的立法进程,从法律层面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在招聘与晋升机制中必须明确非歧视条款,对滥用 “第一学历” 等隐性歧视行为严惩不贷,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 。
随着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成为两会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赵子铱深入调研后发现,网约车驾驶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薪酬机制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权益界定不清、维权困难等。她提出,要根据新就业形态的特点,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为劳动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劳动纠纷处理力度,推动成立行业工会组织,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与平台企业协会签订行业集体合同,增强劳动者的话语权;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优化职业伤害认定机制和经办流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量身打造一套完善的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余兴安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优势,促进青年群体精准就业。他认为,数字经济催生的新职业为青年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应加快构建新职业培育体系,提升青年就业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与平台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上海市人大代表邬斌则提出构建跨行业人才赋能与转型促进机制,辅导用人单位精准设定人才需求,助力高校对接职场需求,加强人才就业价值观重塑与信心提振等一系列建议,为青年就业指明了新方向 。
政策 “春风” 吹向就业 “田野”
为了实现这些就业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就业的 “田野” 。
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一直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产业的稳定发展对于稳就业至关重要。政府通过税费减免、稳岗返还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以广东为例,当地政府引导服装企业引入智能裁剪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工业互联网工程师、智能设备维护员等新岗位,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
政府还实施了就业支持计划,对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加大支持力度 。在重点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政府通过提供就业补贴、培训补贴等方式,鼓励劳动者投身其中,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在城乡基层,“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项目持续开展,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既解决了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又为毕业生提供了锻炼机会 。对于中小微企业,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稳定就业岗位。这些政策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紧密相连,促进了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 。
为了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政府将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政府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开展精准培训 。对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重返就业岗位 。同时,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劳动者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企业与人才的 “双向奔赴”
在就业这场大戏中,企业与人才无疑是两大主角 。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就业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下许多企业在招人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招聘需求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求职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使得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相对短缺 。
而从人才角度来看,求职者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许多求职者对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盲目跟风求职,导致与自身优势和兴趣不匹配,入职后很快离职 。还有部分求职者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比如,一些高校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在面试时表现出色,可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难以适应工作节奏和任务要求 。
要实现企业与人才的 “双向奔赴”,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竞争力,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摒弃不合理的招聘标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 。企业还应积极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让人才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
人才则要加强自我提升,明确职业目标,提前规划职业生涯 。在学习期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等活动,积累工作经验 。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求职过程中,要保持理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避免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位 。
结尾:携手奔赴就业 “新未来”
2025年两会为就业工作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就业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 。从两会的决策部署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与力量 。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要积极关注两会提出的就业政策,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就业信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就业难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就业形势必将迎来新的转机 。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就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同奔赴充满希望的就业 “新未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求职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 ,让我们拭目以待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