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遍阅读后的观感,我应该会写第二次阅读的观感的。因为第一遍的我沉迷故事和后续发展和当下的视觉冲击,应该是错过了一些细节的。
首先这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是一本回忆录,这也是为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没有办法疏导自己,感觉很窒息很恐惧,基本阅读一段时间就必须停下来,太难过太揪心了。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家庭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摩门派信仰的家庭,父亲有“躁郁症”,独权,偏执,暴戾 ,母亲属于从属地位。家里几个孩子没有送到学校读书,生病不看医生,认为政府都是害人的,看医生是违背上帝意愿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生命力那么顽强,作者的哥哥们,裤子着火严重烧伤、从架子上掉下来摔得脑袋流血、出严重车祸各种,竟然都不看医生还能活过来,作者被哥哥打按在马桶里让她承认自己是“妓女”、在大街上打她而且拖行,桩桩件件,感受不到这个家庭有什么温情,就完全是一个充满暴力的生长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作者也是受哥哥泰勒的影响,从一个十七岁之前都没有读过书,到自己努力一步一步的读剑桥的研究生、剑桥的博士生,在这个过程中她从刚开始的怀疑自己是否走了一条背叛家庭的道路,到一点一点的改变认知、从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到逐渐拥有自己的朋友和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力。
回过头来她也曾试图去解决家庭问题,告诉父母小时候自己被哥哥肖恩虐待,但是却被哥哥威胁要杀掉她,也受到父母的指责,然后意识到其实父母一直到知道只是一直在装作没看到。
作者一路走来,怀疑,迷惘,徘徊到坚定,这个过程让人心生不忍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思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这本书的要义之“教育”,很神奇就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叫“educated”,但是中文名却更加富有诗意。这些年来大家好像总是过多的讨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突然成了一个人所有不好的行为的原罪,但事实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可能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而且谁又能说怎样一定是对一定是错呢?所以我想,作者想要传达的一定是,她以她的伤痛和过去告诉你,你是可以自己努力去克服去改变的,恰恰也是教育会赋予你思考和改变的能力。
感谢王文豪同学鼓励我写东西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感受。
期待我二刷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