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年暑假21天读写随笔打卡第十二天——关于“悖论”】

【2019年暑假21天读写随笔打卡第十二天——关于“悖论”】

作者: 漫步云端常想一二 | 来源:发表于2019-08-01 00:30 被阅读0次
【2019年暑假21天读写随笔打卡第十二天——关于“悖论”】

        八月一日,是共和国卫士的节日,早起便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种形式的祝福,大有国家军委为他们颁奖授衔,再到社区、协会的各样慰问活动,小到个人发这种图片以示祝福,尽管不曾涉足军队,但心里对共和国卫士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在这里也送上自己诚挚的敬意和祝福——八一军魂,钢铁长城,保家卫国,扬我军威!

        不着橄榄绿,心怀崇敬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仍旧以自己的方式来向他们学习吧!今天接着阅读《教学勇气》的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一切可见的事物,

    都蕴藏着:

    看不见的富足,

    黯淡了的光,

    谦恭的无名,

    隐形的完整。

    这种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

    是智慧、是万物之母,

    是创在万物之灵。

          ——默顿(Merton,T)《圣索菲亚大教堂》

        亦如前章,开头入眼的便是这诗意的导语。也许作者想用这首诗告诉我们,教与学是可见的,可是在这可见的背后却潜藏着令我们心灵更加富足的深意吧。

        在这一章里,作者着重阐述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问题,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引用了自己上课的很多实例,来深入浅出地阐述“悖论”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悖论”在课堂实践中的作用。

        初读文本,我便一眼看到了“悖论”这个词。何为悖论?我想如果不能理解本章的这个中心词语,估计理解本章内容会很困难。于是我想浏览了本章的全部内容,在把握本章内容框架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了一下有关“悖论”的内容,也许这就是一种“寻读”吧。

        经过阅读内容,通过查询,我终于清晰了悖论的含义和产生的根源——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

        对于这个逻辑学的概念,单纯的去理解这个定义估计有些抽象,但是一旦将它放到作者的文本中,因为是接触到了实例,反而好理解了不少。

        因为悖论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故而要和我们的认知联系起来, 认为作者在本章里用了“全面理解世界”和“自我的局限和潜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思维模式,并且同时还可以将这“全面”和“自我”放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对悖论在进行阐述,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悖论”的概念,更好的理解悖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在这在这一章的内容层次安排上也依旧遵循着“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思路。因为作者是哲学家、是社会学家,因此,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还可以嗅到浓烈的社会学的知识和哲学的思维模式。

        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的是“一分为二”的思想,可是在本章的内容里这种二元逻辑,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作者认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科技领域里,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给与我们很大的力量,但是在一些非逻辑所能涉及的人文领域中,这种思维认识方式就会误导我们,所以,作者就指出他笔下的“全面认识世界”一定要打破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面对的不是冰冷的机器程序。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而作者上述的理论构建正是基于这个原理。

      波尔其实再告诉我们,在经验主义的世界里,在对与错之间一定依据事实和理智做出抉择。而非经验主义面前,深刻的真理才是构成悖论的原料。但是深刻的不一定是异己的或者深奥难懂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来似非而是的事实上都是悖论的一部分,例如,呼吸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的形式。

        其实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人生处处是选择,人生时时是选择。在我们的世界里得与失,成功与失败都是并存的,这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悖论犹如电池的两极: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他们就会产生能量,而一旦将他们分离,电流就会停止。所以,悖论的两个方面是不可以被分离的,一旦分离将影响我们的智力、情感、精神性的幸福,就像人只吸气不呼气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就像我们人类不但有群体生活的需要,更有地=个体孤独独处的需要一样。

        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更像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成优良教学的个性和人格有更多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我们不恐惧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担心悖论的出现,我们就可以从这中间找到问题的根源,不断进行自身认同和完整,在认同的过程中反省那些让我们在工作中“很受伤”的动态过程,我们才会对我们的身份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理解我们自身的独特身份又是找到新的教学方式的关键一部,因为一个人拥有的每种才能都伴随着某种缺憾,在才能和缺憾这一对悖论中我们才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悖论原理不只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世界,可以让我们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还可以指导教学设计环节。

        例如:我们在教学设计这个“空间”里,我们既要求有界限又要求是开放的;既要令人愉快又要有紧张的气氛;既要鼓励表达个人意见又要欢迎团体的意见;既要尊重学生的“小故事”也要尊重团体的“大故事”;既要支持学生独处又要有全体资源的支持;既要有沉默还有有争论。

        这里的内容其实就是一组悖论,而这些悖论恰恰就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常常说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师,这里作者提到的这些悖论,不也都涵盖了这些内容吗?而且作者只是通过这样悖论,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课堂观念的改变很重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遵从的不是一个固定的外在模式,二是教师应该考虑该用怎样的工作方式将这些悖论结合在一起,因为它有助于任何教师领悟自己的自我和构建所有教与学的空间——教学设计。

      有了对教学设计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这样的设计带入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去,进而让我们单一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尽管悖论原理并没有提供与教学相对应的理论,但如果这个原理适合真正的你,它就能对任何水平的教育以及任何学习领域提供指导。

      任何事物总有个度的问题,把握好悖论的张力就一定要明确一个简单的真理:整体把握悖论的立足点在我们的里,我们无力把握不是我呢缺少技巧,而是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比如我们可以耐心地对待心中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尝试去喜爱矛盾本身、不要急于做出决定、不要急于打破课堂的沉默等等。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坚定,不能允许悖论的出现,不敢面对悖论,无论何时何地!

        故而,如果我们想在悖论的力量下教与学,那么我们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

        最后,借用作者引用的斯科特·马克斯韦尔的一句话来结束:“一些未被理解的规律使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无从选择,在那里,我们并不喜欢我们的所爱,好和坏像不可分离的伙伴不能被截然分开,在那里,我们心灵的破碎与狂喜——这种冲突只有盲目地把它带入到我们的心灵才能够解决。这曾被称为天命。还有人能用更佳的措辞描述它吗?”

        简言之,矛盾或者说悖论走进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要承担的天命,善待它,承担它,就是自我的成长,就是担起了我之为我这独一无二的人的天命。

      要想成人,必遭磨难......

【2019年暑假21天读写随笔打卡第十二天——关于“悖论”】

相关文章

  • 读写打卡第十二天

    今天刷抖音,碰到一段话,读来很受教!整理出来和打卡的小朋友们共勉! 名声不能大于才华,财富不能大于功德,地位不能大...

  • 六二班暑假读写打卡挑战第十二天

    今天说说关于幸福的话题 百度说: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

  • 暑假21天读写打卡第十二天:读《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国风·周...

  • 书法练习打卡第十二天

    书法练习打卡第十二天

  • 打卡       ——致自己

    继续打卡第十二天。。 叮咚~~

  • 2020-03-28

    跳绳打卡第十二天,加油!

  • 博弈论诡计第十七章

    打卡第六天2020.3.30《博弈论诡计》 个人解读:本人今日读到第十七章,阿罗悖论:增强你的影响力。是阿罗悖论:...

  • 科学城里遇到的怪事

    "科学的全部依据就是观察到的事实。" --“双生悖论”随笔之二 结伴去游学 那是2216年的暑假,北京市2...

  • 回家(十二)

    今天是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打卡的第十二天,由于在回娘家的路上,书没看上,但想写点东西留给今天。 由于身体缘故,...

  • 练字

    暑假练字打卡第二天 加油,坚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年暑假21天读写随笔打卡第十二天——关于“悖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ah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