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习作课上,我们组十位语文老师都指导学生写了第一单元的作文:介绍家长的一种习俗。下午我们就在组内认真批改学生习作。改着改着,都不约而同的得了一种病——气的肚子疼。
先看看本次习作的要求:
体裁内容方面:1.介绍家长一种风俗。写之前可以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来源,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文体侧重于说明文。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的穿插在合适的地方,但重点描述的是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文体侧重于记叙文。
写法方面: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再说说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1.习作中一种习俗写成一个节日的几种习俗。2.说明文,记叙文区分不清,语言表达能力欠缺。3.个别同学详略处理不当,重点内容不明显。
看着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焦虑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课。习作方法来自于阅读课的指导,如今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一定是源于阅读课没有给学生提供好写作的支架,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与方法。
回顾单元课文,《腊八粥》是以人的活动为主的记叙文,《藏戏》从不同方面为我们介绍了藏戏这一特色文化。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再深研教材,把知识教学与语言文字融为一体,让学生既理解写作知识,又学到语言表达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知识之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意义,习得了语言与知识互补共生的语言表达,学生在习作表达中才能有法可循,有话可写。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条。而我们平时上课正是对文本语言表达特点挖掘不够深入,在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情景上也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在学生落实语言运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中,必须清楚语言的建构是语言运用的前提,只有我们精研教材,聚焦语言文字,发现表达特点,有效的利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课堂上,如何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便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