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城市旅居了整整20个月,远远超出当初预计半年的时间,长达600天的时间段我体验了这座城市的四季轮回:四季分明,冬天相对温和,春秋气候适宜,夏天非常不适应,出门感觉脑袋上扣半个西瓜皮,闷热无比。
最明显的还不是气候的变化,物价高才是硬伤,是我们家乡的两倍,别说牛羊肉自由、水果自由 ,连我最爱吃的黄瓜都不自由,更别提外出就餐次数,十个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医保不在这里,我只好提前注射了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也不敢错过,医保不覆盖的地方,生一次大病一夜让你回到解放前。
快节奏生活让人应接不暇,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地铁上仿佛沙丁鱼罐头,水泄不通。
凡事都有利弊,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欣赏的地方比较多:除了著名的景点比如观看升国旗、爬长城、体验环球影城的高科技、还有记载着历史的胡同文化。
不过,我更喜欢逛博物馆,而且这些博物馆只需要提前预约,大部分不收费:电影博物馆、中央礼品店、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打卡过后,那些小众博物馆也值得欣赏。铁道博物馆、海关博物馆、航天博物馆等都值得驻足欣赏。
还别说,这里生活真的便利,购物送货上门,取件也同样上门,这在我们家乡小城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购物去超市,寄快递或者取快递都要到快递点,甚至有些物品根本不发货。
我们小城东西只有3.5公里,公交车随时停靠,平时散步就能从城东到城西,除非有事才坐公交,出租车也是路上招手就停下,妥妥的慢生活。在这里交通真的方便,公交、地铁、出租、快车随意切换,我也顺带学会了地铁换乘,也掌握了平台上叫车的技能。
来这里的外地人无外乎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站稳脚跟的青年才俊,也不乏来讨生活的中年人,自然也不缺向我这样享受资源的中老年群体。
要问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可能机会多、资源丰富是前提吧!
这点我深以为然:比如打疫苗,在我们小地方先到防疫站交钱预约,才能在固定的时间段注射疫苗,而在这里预约好时间就能直接注射;那些搞环卫工作的人在老家基本找不到工作,而在这里每个月也能挣到3000元的工资;超市里的中年打工者,薪资待遇 是家乡的两倍。
像我这样享受资源的群体多少有点尴尬,有限的收入支撑着昂贵的生活成本,有那么一点吃力。
接触不同的群体,遇到不同的事,给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系列文持续输出:
《90后的婚恋观》:同一个群体对婚恋有不同的态度;
《北漂族》:除了持续北漂的年轻人、青年才俊、讨生活的 中年人、享受资源的中老年人,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回笼漂——离开这里又回到这里。
《两代人的碰撞》:和孩子们在一起,毕竟是两代人,观点、处事方式不同,难免磕磕碰碰,用文字记录下这一段生活。
《在路上》:所见、所经历的事都值得记录。
这一段时间,得失皆有,遗憾呢?自然也有!
我一直想在雪花飘飘的天气里游故宫,第一个冬天罕见地下了两场雪,但是没有预约到门票;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冬天,愣是整个冬天不见一片雪花。
凡事发生,皆有得失,这是人之常情,即便留下点遗憾,也是对生活的一点点缀。放平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