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做人做事,一定要训练圆融,圆融包括训练自己的全方位。当感受到全方位的时候,生命质量是人缘非常好,会有贵人,人际关系会很好,随便嫁一个也都是好先生。假如不能学圆融,千挑万选都是挑到臭龙眼,因为你的生命因素就是那个臭龙眼的那个。
要是能够会感受那一种全方位,这样子,也应该这样,那他这样讲也对。当有这种观念的时候,那一种感受会在内心里头涌现,那一份涌现,随便嫁都是好先生,随便娶都是好老婆,随便生都是好儿子。
去注意看看,即使找工作都一样,这个是生命的质,质好,它相应就是好的;质不好,怎么都是不好的。
所以一定要训练全方位,绝对不要坚持自己的见解,那叫我执法执,执着要怎么破除,有很多方法,自己去破吧。但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就是从生活中去体验:全方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看;或者是自己的立场,有没有另外的对方的想法跟看法,那就从一个方位变成两个方位了,当每件事情都这样来历练的时候,就会多方位。
方位越多,那生命品质就越好,人际关系多方面都好。否则,只会看到表面这一面,看起来好像很好,事实上未必,因为你会在灯光昏暗的地方去相亲,那你的缺点刚好配另外一个缺点,凑一对,要留意到这个部分。自己本身那就要无尽的超越,要超越自己,不是超越别人了,无尽的超越那才能深呢。
对于华严思想能了解多少,就看他做人圆融否,圆融的话,他对华严才有可能掌握到要领,因为他才有可能全方位,才有可能无尽地超越,要不然没办法。
这跟学者从知识上来看,什么知识,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有没有留意到,是不一样的。学者可以把华严思想的一百个、一万个、几千万个重点通通列出来,然后一个学者写文章,有没有各个都兼顾到,他是这样看的,这个叫从枝末来。就像这棵树,有没有每一个枝,每一个叶都照顾到,学者是这样看的。
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全方位是看这个树干树根全不全,其他无所谓,其他怎么发展都不要紧,生命是健康的,他是顾这个。
作为一个行者,就看跟人家相处圆融吗?不圆融就是破器,不堪为法器。坚持自己的意见,与人到处冲撞,那不行。要当一个行者就要当一个法器,不是一个法器就不可能当一个行者。有些人出了家烦恼会起,就是没有学到圆融,然后都坚持己见。
华严教义既深且广,想要穷究它,不是读多少的经书问题,也不是读多少的著作问题,而是要从为人开始。为人在心量上面,心量大才有可能圆融,心境柔和,心态柔和,心量广大,才能圆融。
硬邦邦的一只很像刺猬全身的刺,去到哪里刺到哪里,那个没有用。要是有这种个性,应该来讲属于阳刚,阳刚的个性那更应该阴柔。
要了解经典,经典有它的前提性,这个前提性的部分也应该弄清楚。假如对经典的这个前提性不了解,那摸不着边进去的。(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3)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