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中考试,六年级语文复习紧张,练习密集,可为何有的学生做了很多试题,甚至有的题型反复练,知识点反复考,依然没有提高?看看下文是否能从中收到启发?
一、只做题,不反思。
平时做题看似也都做了,但做过去了就算完了,哪怕老师逐题讲过方法和答案,要求错一订三,写出错误原因或者分析,这类同学也只是表面上按照老师说的机械完成任务,没有真正去反思归因,从内心认识并去改正。
二、对错题中未掌握的知识未加强读背巩固。
这类同学也知晓了错题,并按照要求订正了,但对于错题中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未去及时补上,如背诵出错的伟及时去读背,书写错误的未能真正清楚脑海错误认知并对正确书写加强巩固,设计课内内容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记忆不完整,对于答题方法模板未能准确记忆。
三、基础不牢,盲目刷题。
还有一些程度不错的学生生字词、成语、古诗文默写等基础题反复错,但学生仍把时间花在刷阅读和作文上。 误以为“刷难题=提分”,忽视基础积累。比如:考试时“的、地、得”用法混淆,课文背诵填空丢分。
四、阅读理解“凭感觉答题”,缺乏方法。
这类学生阅读题做得多,但答案总是“我觉得……”,而不是根据文本分析。平时自己做阅读题或者老师讲阅读理解题,也是核对完或听完不思考归纳答题要点方法,只记答案,下次独立做还错。这背后其实是未掌握常见题型(如: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的答题公式。 比如:问“划线句子的作用”,学生答“写得很生动”,而不会从“结构+内容+情感”三方面分析。
五、作文不按要求,缺乏逻辑和细节,或者中心不突出。
这类学生一到作文上,不认真读题目要求,从不思考老师教过的方法要点,不找关键词,不列提纲,不在脑海中打腹稿,写事流水账,写人空洞,抒情假大空。 其实这背后是缺少“结构化思维”(如:事件没起伏、人物没特点)和“细节描写训练不到位”(如:环境、动作、心理)。 写某个情感,通篇写事写事,未能运用所学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方法边去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去表达,只在结尾牵强第点一下。
更有甚者,作文写完了,让人从头读到尾,看不到点题句,读不出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模模糊糊一片,让人不知所云。
二、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解决方法
1. 基础巩固:分块突破,精准记忆
生字词/成语:每天抽8-10分钟听写,对于字音字形易出错的生字词语整理到“纠错本”,反复强化。
古诗文:不仅会背,还要逐句翻译,理解情感和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这样出默写情景填空或想想画面类的题不至于填错。
2. 阅读理解:题型归类+答题模板
根据我们群内发的阅读理解答题模板,思考归纳读记常见题型及应对解题思路:
如概括段落大意 :找关键词+串联成完整句子 。
分析人物形象 :从“语言、动作、神态”找依据+归纳特点 。
理解句子含义 : 表层意思+深层含义(情感/主旨)
练习方法:每周精做1到2篇阅读文章,比对答案,总结自己漏了哪一步。
3.作文提升:框架+细节训练
结构模板(以记叙文为例):
开头:环境描写/设问法引出事件
中间:按“起因→经过(细节!)→结果”展开
结尾:点明中心(如:感悟、成长)
细节训练:每天写一段“特写镜头”(如:妈妈炒菜时的动作、比赛前的心理活动)。
4. 错题深度处理
语文错题本分类:
基础类(字词、默写)→ 反复听写
阅读类 → 归纳错题题型,总结答题遗漏点
作文类 → 收集老师批改意见,重写片段 ,升格作文 。
三、复习策略优化
1. 1:2:1”时间分配法
每天10分钟基础(字词+古诗),20分钟阅读(精做1篇),10分钟作文片段练习。
2. 模拟考试环境
每周限时完成一套真题,训练时间分配(如:基础题15~20分钟,课内外阅读30分钟,作文40分钟)。
四、家长/学生自检清单
如果孩子存在以下情况,需调整复习方式:
1、生字词默写错误率>20% → 优先补基础
2、阅读题答案和标准答案毫无关联 → 学习读记答题模板,并有针对性练习相关题型 。
3、作文总被批“空洞” 或扣分5分以上→ 练书写或强化开头结尾及细节描写训。练
最后仍然想给大家强调的是,语文提分不是“刷题量”的比拼,而是“基础+方法+反思”的结合。平时做题复习中,要先确保基础少丢分或不丢分,再通过结构化训练攻克阅读和作文,最后用错题本查漏补缺,这样才会日积月累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