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章节介绍了响应式的原理,本文我们来探讨一下Vue 3.0的计算属性的实现原理。如果没有阅读过上一篇文章,建议请先阅读上一篇文章再来看本文,否则可能会有些迷糊。
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计算属性的用法:
代码说明:
使用computedAPI 定义了一个计算属性computedCounter,它有一个get方法返回的值是counter这个响应式数据的平方,有一个set方法,可以对counter设置值;
实现的效果:counter的值变化,computedCounter的值也随之变化。
实现逻辑
computed API
我们先来看看computed是如何处理传入的参数的:
代码解释:
computed接收两种形式的传参,第一种是只传一个函数(例如:computed(() => counter.value * counter.value)),第二种是传入一个包含get和set两个函数的对象;- 第一种传参会将函数赋值给
getter方法,第二种传参会将get和set两个函数赋值给getter和setter方法;- 将
getter和setter方法用ComputedRefImpl封装起来;- 返回
ComputedRefImpl这个对象。
ComputedRefImpl 类
接下来我们看看ComputedRefImpl内部的实现:
代码解释:
- 构造函数中直接将传入的
setter赋值给_setter,利用ReactiveEffect将getter封装起来,然后将封装的结果赋值给effect。- 提供了get函数和set函数。
ComputedRefImpl##get
get函数的调用时机肯定是获取对应的值时候调用。
我们前面的例子就是渲染子树节点处理<p>{{ computedCounter }}</p>时需要获取对应的computedCounter的值。
- 调用get函数时候收集依赖,收集的是组件渲染函数
componentUpdateFn;- 第一次执行时
_dirty为true,所以会执行effect.run()。这个函数的执行后的逻辑是:
- 先将
effect压入effectStack栈中,并将activeEffect指向effect;- 执行
getter方法即counter.value * counter.value;- 当调用
counter.value时会触发counter的get函数,counter然后收集依赖,此时收集的依赖是effect函数。effect
- 得到新值。
ComputedRefImpl##set 修改响应式数据触发的逻辑
set value(newValue: T) {
this._setter(newValue)
}
当修改counter的值时会分发依赖,由于counter有两个依赖:
-
computedCounter的effect函数:
if (!this._dirty) {
this._dirty = true
triggerRefValue(this)
}
执行的逻辑就是将_dirty设置为true,然后触发依赖也就是组件的副作用渲染函数。
注意:这个
_dirty设置为true是关键。
- 组件的副作用渲染函数:
组件的副作用渲染函数会触发组件的重新渲染,然后当获取computedCounter值的时候会调用get函数,此时_dirty设置为true, 和第一渲染一样,会调用effect.run()重新计算新值。
if (self._dirty) {
self._dirty = false
elf._value = self.effect.run()!
}
此时和第一次渲染一样,就进入了新的一轮依赖收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直到程序结束。
总结
-
如果依赖的数据不变,计算属性不会重新计算,直接使用缓存的值,虽然这种性能的提升不明显,但是这种优化思维时刻需要具备的。
-
此外,如果不去获取计算属性,也不会去计算对应的值,具有延迟获取的特性。

effec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