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于我而言,并非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场精神的朝圣,一次灵魂的洗礼。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烈的热血,每一阵山风都似乎回荡着历史的号角。昨日的行程,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那段艰苦卓绝却又光辉万丈的岁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今天早上(11月6号),我们四人继续参观余下的几处红色景点,因行程分散,我们包了一辆出租车,上午第一站前往【黄洋界景区】。
【黄洋界景区】距茨坪古镇西北约17公里,海拔1343米,因常年云雾弥漫如海得名“汪洋界”,后改叫黄洋界。我们在景区入口购买了通票 ,走进【黄洋界景区】之前,这里的导游首先给我们重点介绍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1928年8月,正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远赴湘南作战,井冈山上兵力空虚,只剩下袁文才、王佐带领的32团以及一些后勤机关和伤病员,守卫五大哨口(黄洋界、朱砂冲、双马石、八面山、桐木岭)的红军兵力合计不足一个营。国民党湘军和赣军窥得此良机,决定趁虚而入,调集了4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会剿”。其中,由湘军吴尚部三个团和赣军一个团组成的进攻主力,直扑五大哨口中最险要的黄洋界。敌我兵力对比达到了惊人的10:1以上,形势万分危急。面对强敌,留守的红军指挥员何挺颖、朱云卿、陈毅安等人临危不乱,立即进行紧急动员。
8月30日上午,战斗正式打响。敌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精良武器,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轮番猛攻。狭窄的山路使敌军的兵力无法展开,他们一进入红军防线,就陷入了“天罗地网”。先是踩上竹钉,哭爹喊娘;接着被篱笆阻挡,成了红军的活靶子;红军和赤卫队看准时机,放下滚木礌石,砸得敌军魂飞魄散。红军将士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从白天打到下午,黄洋界岿然不动。就在战斗最激烈的下午4时许,红军决定使出“杀手锏”。他们将一门从敌军手中缴获的迫击炮抬到哨口,对准敌军在山脚下的源头村指挥所发射。第一发,哑火;第二发,也没响;第三发炮弹,带着所有人的希望射出——轰隆! 这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命中敌军的指挥所!与此同时,山上的枪声、鞭炮声(在铁桶里放)更加密集,喊杀声震天动地,军民齐声高呼:“红军主力回来了!”“毛委员回来了!”被炮弹炸懵的敌军,听到漫山遍野的呐喊,真的以为是红军主力杀回,顿时军心大乱,魂飞魄散,当夜就仓皇撤退。至此,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军民一心和出色的战术,成功击退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一个月后,毛泽东率主力红军回师井冈山,闻听此捷报,心潮澎湃,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今天,“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故事依然在传唱,它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如今的【黄洋界景区】内,还保留了红军哨口工事、营房遗址及挑粮小道等革命遗迹,以及胜利纪念碑与朱德题词“黄洋界”的石碑。我们一一过去参观,并拍照留念。除此之外,【黄洋界景区】最神奇的景点是:站在黄洋界的哨口远观独特的云海,乳白色的云涛从深谷中蒸腾而起,无声地翻涌、汇聚,直至淹没了千山万壑。远近的峰峦化作青黛色的岛屿,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天地间仿佛只剩两种色彩——云海的纯白,与天空的湛蓝。万籁俱寂,唯有山风拂过,带来潮湿清冷的雾气,仿佛能洗净尘世的一切喧嚣。此时的我们,被这神奇的景象给迷住了,赶紧掏出手机拍摄录下这神奇的一段视频,发抖音上与好友们分享。
根据当地出租车司机的行程安排,我们第二站来到了茨坪景区【八角楼】参观。【八角楼】为清代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因二楼设八角形天窗得名,占地面积143.69平方米。1927年至1929年间,毛泽东在此居住办公,借助单灯芯油灯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系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四人还特地登上八角楼的简易楼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二楼参观毛主席居住的八角楼卧室,并认真拍下照片留念。
此次井冈山之行,总结而言,是一次补钙铸魂、充电赋能的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也更加明确了我们未来的路该往何处去。我们将把这份感动与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巍巍井冈,精神永存!
备注:部分内容载自百度和DeepSeek
2025.11.06随笔于井冈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