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强调“统一进度”。同龄人好像必须同步:同一年龄,读书、工作、结婚、生娃都要对齐。于是,差距被放大成焦虑。
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进度条。
你可以看看《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写到过的一句话:
Life is not a race, it is a series of seasons.
人生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段段不同节奏的季节。
调整心态,要比就跟自己比
要提升自信,第一步是减少无效比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参照”(social comparison),我们天然喜欢横向比较。但如果你一直盯着别人,会陷入“越比越焦虑”的怪圈:谁家条件好、谁考得更高、谁先找到实习。
可问题是,这样比下去,永远有人比你强,结局就是——自卑无止境。
更有效的方式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
你今天是否比昨天多学了一个概念?是否比上个月更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
不要因为同学条件好,就觉得人生没奔头。
你们的跑道不同,但你完全有机会通过学习力、行动力,跑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当你不断走下去,你会发现——起点低从来不是问题,停下才是。
我们把时间线再拉长一些,一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你再跟现在的自己对比,你认为自暴自弃的自己、和一直在进步的自己,哪一个更能远离自己的低起点?
我想你会明白的下面这句话:
Confidence is not the belief that you can do everything, but the certainty that you can learn anyt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自信不是“我无所不能”,而是“我能学”。
——《哈佛商业评论》
家庭、成长经历,这些事是你无法掌控的,但是不断“学习”,是你能掌控的,也是你唯一能真正依赖的。
02
自信是一点点做出来的
记住,自信不是被给予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不停地实践,积累出来的。
你不能光坐在那儿说“我要自信”,那没用。你得去“做”,哪怕做一件事,特别小的都行。
比如完成一篇阅读理解、跑完3公里,甚至坚持早起一个星期。这些看似微小的成功,会不断给你正向反馈。
就算失败了也没事,也别把一次卡壳当失败。
我这几年也是一样。如果按照统一的进度表,我创业那几年好像就是“失败”。
可我没有停在原地,现在重新踏踏实实去备课、录视频、直播。一直还跟着我的同学肯定知道,我的直播最近几个月,从几百人,又到了可以一场上千人。
最开始的直播间起起伏伏,两三百人,我也不认为是失败,因为那时候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连续直播xx天”。等达到了,我再换下一个目标“直播间人数上xx人”。
自信就是这样一点点做出来的。
《The Economist》在2025年人才特辑里提到:
Future competitiveness will hinge on small wins compounding into long-term resilience.
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那些不断积累的小胜利,最终沉淀为长期的韧性 。
我一路走到今天,不是因为一开始站在高点,而是我坚信“学习”和认知升级的力量。读书、读外刊、接触真实的世界,让我从焦虑里抽身,看见更大的格局。
就像我在最低谷时明白的一句话:
Sometimes stepping back is the only way to move forward.
有时候,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蓄势。
人生不必被起点定义。
把时间花在可复利的地方。语言、写作、数据分析、表达,这些是“高杠杆技能”,越早投入,越早滚雪球。
允许慢,就算别人是高速公路,你是省道,也能到终点。
作者:朱伟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