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探寻好文正前方圣贤书友会
树者培其根,德者养其心,“无为而治”的现实思考之1:家庭教育篇

树者培其根,德者养其心,“无为而治”的现实思考之1:家庭教育篇

作者: 芷11 | 来源:发表于2021-07-03 22:48 被阅读0次

文:佳淇

这两天一直在授课,也和学员们聊起行业内正在整顿的培训之乱象。

面对这些培训,我是无数次亲眼看到过孩子和家长们的无奈。

本有助于知识的,却反射出两个字:累!贵!

就像我写过一篇《不该花季而去,扎心泪奔》,里面的那个小女孩,还没有过多的参加培训班,只是在母亲的“加码”训练下,最后的结局,相信会让所有人都扎心了。

培训的初心很好,却为何让孩子和家长承受着很大压力。

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相信我提一个词,你会相当的熟悉。

“学以致用”,是不是经常在家长,老师身上听到过?将学习到的道理、知识,运用到自身修养或生活实践中去。这个没有错。

但,想过吗?却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孩子们有没有将很好的思想,或知识充分吸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以此来指导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就如我们读经书,必须要将死经读活,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诵经。

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回归到《道德经》、《鬼谷子》等圣贤书中,向圣人请教,这引发了又一层深度思考。

于是乎,我总结了3个现实启示,希望可以从中解读出对教育有用的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第37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48章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道”重要体现之一。

今天我们依着老子的“无为”论,看看如何运用在家庭教育上?

无为而治,释放天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17章

“无为而治”,无可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本性为真,道则无为。

“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无为而治”核心是自然,和谐,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

当下教育,正需要“无为”之精神,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其成长轨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正所谓:教之无道,行之不远!

就如同天地孕育了万物,却从不对万物行有为之事,只是给其提供成长的空间,而不多加干预其生长的方向一般,如此才有了我们希望看到的,孩子们的绚烂多彩天地。

今天这篇,从家庭教育角度,我将“无为而治”为了4个层次,这是一个金字塔。

第一层

不知有之:尊重孩子个性,还他们天性

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这个孩子,见到长辈也不打招呼,真没有礼貌。”

每每这样,我都很想问家长一句:要求孩子之前,你自己做到了吗?如果你本身就不是特别外向和热情的,又凭什么命令孩子,还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呢?

所以,家长只有先以身作则,充当好示范角色,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当然也能热情阳光地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

“不知有之”,要让孩子感觉不到你在教育他,甚至是要求他,这包括要给孩子创造适当的环境,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充分还天性给孩子,保持他们固有的纯洁本色。

第二层

亲而誉之:蹲下来说话,给到孩子认同

做亲子教育时,时常讲这句“亲而誉之”。这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育新方式。怎么理解呢?

和孩子讲话时,如果你试着蹲下来

保持和孩子同等高度,你的眼光是平视出来的,而不需要孩子去仰视。

你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有人会问:你太矫情了吧?这样做有用吗?

我告诉你,非常有用!

家长用平和的态度,用引导的方法,让孩子感觉不到你是父母,是在指责,而是去让他自己认识到怎样做是对的?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则?适当给孩子认同与鼓励,还做主的空间给到孩子。

孩子在被教育的同时,卸下了所有的畏惧心理,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知道你是尊重他的,自然就会从心里认同,而不是通常的权威高压之下的被迫认同。

做到这点,必须要突破的一个点,就是:

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能带有情绪,也不对孩子进行斥责。就是论事,说清道理。

第三层

畏之:背后是教予正确行为处事,培养自主精神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家长会通过斥责、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畏惧。

我就是在棍棒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深受其苦!

因此更反对家长针对孩子的“犯错”,在无情境的情况下反复揭伤疤,一味地说教。

这不仅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甚至还会激发其更加逆,反面强化了孩子错误行为,与教育初衷大相径庭。

与其这样,真的不如“无为而治”!

别看孩子表面上是顺从了你,那是因为畏惧,很可怕!因为并非真正懂得了行为处事原则道理。

所以,畏之的背后,是我们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处事方法,对他们对的行为给予鼓励认可,充分培养他们做主能力,形成真正的自主精神。

第四层

侮之:莫贴标签,减少叛逆

以前采访过一些有问题的孩子,印象中还记得他们的一个共通性:叛逆。

不难发现,造成这样的背后,就是家长经常无原则,不分场合,不问事由,甚至是在外人面前亳不留情的责骂,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孩子对我们是下一代,更是朋友。如果家长把握不好度,缺少对孩子理解与尊重,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他会照单全收并学习。以后,他也会对他人缺乏尊重,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

所以,如果这样,你会不会后悔呢?

因为,不得不佩服老子,佩服《道德经》,为什么叫“悔之”,真的很妙!

“无为而治”,并不是放弃式教育法,而是要求家长本身就能坚守规则,言行一致。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家长自己都不能坚守规则,言行一致,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你所要求的种种呢?

“悠兮其贵言”

我国的传统智慧就这样告诫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除了言而有信、以身作则之外,父母采取的教育姿态很重要。

态度一定要平和,不管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就事论事,不能带有过于主观的情绪。

话不要太多,杜绝不断地重复念叨,如果孩子一犯错就马上联系起之前孩子所犯的类似错误,给孩子翻老底,然后大道理一堆一堆地砸向孩子,这样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

正所谓: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一定能够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自信开朗,乐观积极。这样的状态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吗?信然!

因而子女教育上,父母也应该借鉴“无为而治”的思想,顺乎孩子的天性,不给其下定义贴标签,拥有“无为”的心态,这点非常必要!

为什么老子可以教育好弟子,我想“无为”心态也是起了很大作用。

不束缚、捆绑孩子,不会只盯分数而忽视心理教育、个性培养,忽视和谐发展。

充分解放孩子的思想、大脑,不影响学习前提下,由他们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助力生命的自由成长;

还天性给孩子,少些动不动就定性贴标签,寓教于乐,科学指导,劳逸结合,不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更不会影响健康。

或者,我们命令式的管得少一些,无为之教更灵活一些,精细一点,充分尊重,引导多于约束,服务多于管理,让孩子们学会自立,懂得自强,善于自理,严格自律。

如此,行“无为”之教,彻底释放孩子的心性与天性,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智慧卓越有用之才。它不香吗?

好,今天就先讲到此,至于另两个思考是什么?下次告诉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树者培其根,德者养其心,“无为而治”的现实思考之1:家庭教育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wp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