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到牙科补牙,没想到看了一场大戏,戏的主角是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姑且叫他陶陶吧。
陶陶的嘴里缝针了,今天是来拆线的。孩子因为害怕不肯张嘴,妈妈和姑姑想尽一切办法,十八般武艺尝试一遍,最终也没能战胜这个熊孩子。
方法一,姑姑说,快张嘴,不然我就打妈妈了。边说边在妈妈身上比划几下,妈妈演技爆裂,哭声马上震耳欲聋。孩子也被吓哭了,一直抱着妈妈哭。姑姑以为有效,就加大力度打妈妈,孩子答应张开嘴,医生走近孩子马上闭嘴。接着姑姑继续打妈妈,妈妈继续哭,孩子继续张嘴再闭嘴。来回折腾一个小时,孩子玩腻了,连嘴巴也不张了。于是方案一宣告失败。
方法二,姑姑让妈妈躲在门外,自己抱着孩子,让孩子张嘴。说不拆线妈妈就不回来,孩子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宁可不要妈妈也不张嘴。我都在想,这孩子要是生在抗战年代,说不定还可以成英雄呢!
方法三,熊孩子主动出击。对妈妈说,我想喝饮料,喝完饮料就张嘴。妈妈和姑姑一听大喜,赶快牵孩子手就出去了。距离牙科一千米左右有个超市,东西买回来,半个多小时也过去了。我想着大戏该收场了,结果孩子出尔反尔,两瓶饮料(小瓶)下肚了,先前的诺言也一块下肚了。除了喝饮料嘴是张开的,其他时间依旧守口如瓶。
方法四,熊孩子尝到胜利的果实,再次发动进攻,说给他买个玩具就张嘴。妈妈有点生气了,伸手要打(我心里说,终于忍到极限了,换我早下手了),姑姑连忙拦住,拉孩子手就去了超市(真是个好姑姑呀)。来回又是半个多小时。孩子抱一堆玩具进来了,拆开玩具后玩得不亦乐乎,说过的交换条件又人间蒸发了。
方法五,姑姑下狠招了:姑姑说,数一二三,不张嘴的话就把玩具摔了,孩子不为所动。姑姑一把抢过最便宜的发光手表啪的一声摔在地上。可怜的手表为了让一个不认识的男孩子张张嘴就粉身碎骨了。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医生拿着工具走过来,孩子的嘴巴马上闭紧,反应神速。
随着一件件玩具莫名牺牲,外边的天也慢慢黑了下来。医生忍无可忍地对她们说,要下班了,明天跟孩子商量好再来吧。姑姑和妈妈就这样带着孩子离开了。
萍水相逢,不知道她们的明天又要经历怎样的斗智斗勇,这是后话。我只想说,见过惯孩子的,但是没见过这么惯孩子的。
四五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正所谓“三岁老大,七岁看老”。作为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一味迁就。
人生有很多痛苦的坎需要自己去迈,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比如拆线这件事,今天孩子不拆,明天一定得拆,最多又能拖上几天呢?这种人生中必须要做的事就应该立刻去做,才是男子汉应有的做派。
做人讲诚信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本,陶陶一而再、再而三地不信守诺言,家长一再迁就退让,这样养大的孩子怎么会有责任心,又如何担当大任?
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家长养孩子时,可以保留童心,可以发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却不能不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不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小时候,我们施肥除草,孩子长大后,我们方能收获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