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2、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形成相似性,时空相接和因果关系。
3、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能否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多半要看你的大脑的工作方式。如果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4、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问题,就去解决另一个简单问题好了。这样你不会被难倒,也不必非常努力,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答非所问。
5、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时刻对偏见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6、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人们有时依照提取到的内容而非提取的轻松程度作出判定。你真正了解行为模式的证据就是你知道如何让其发生逆转。
7、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的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在心,要知道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夫被夸大。
8、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9、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10、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所以,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都在右上角那栏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