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天眼查APP显示。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集团)、仁寿万达广场置业有限公司新增1条恢复执行信息,执行标的1.34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大邑县人民法院。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当年这句话火遍全国,成了全民调侃的梗,也成了王健林商业神话的注脚。那时的他,站在万达帝国的巅峰,手握两千多亿资产,年会上唱《一无所有》,更像是成功者的凡尔赛。
可十年风云变幻,如今的王健林,却真的在“一无所有”的边缘挣扎。
120亿被执行金额、50条股权冻结、85座万达广场被甩卖……曾经“城市中心”的缔造者,如今连债务到期都捉襟见肘。
更讽刺的是,连“限高令”都曾短暂落在他头上。虽说是“误伤”,但谁都知道,在商业世界里,没有无缘无故的“误伤”,只有岌岌可危的现金流。
而他的儿子王思聪呢?在上海亏3000万甩卖江景豪宅,转身在日本东京买下7200万独栋,豪车、收藏悉数运往海外,赌场里翘着二郎腿,神情轻松得像度假。
父子俩的命运,仿佛被时代劈成了两半:一个还在泥潭里负重前行,一个早已轻装上阵,悄然离场。
这不是简单的“富二代躺平”,而是一种无声的战略撤退。王思聪注销多家公司,出让核心资产,把商业触角从国内彻底抽离,这不是冲动,而是清醒。他知道,当一艘巨轮开始漏水,再怎么修补,也难敌潮水的方向。与其陪绑沉船,不如提前登岸。
而王健林,却无法抽身。万达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意,背后是数万员工、上千家商户、无数债权方和地方政府的信任。他必须扛,哪怕知道希望渺茫。这种“企业家的责任感”,令人敬佩,却也令人心酸。因为现实很残酷:高杠杆扩张的代价,从来不会因情怀而减免。
万达的困局,表面看是债务问题,根子却在模式。过去靠“借钱、拿地、建广场、回租、再融资”的循环,一度所向披靡。可当融资收紧、消费疲软、商业地产过剩,这个链条就断了。卖一座广场,能还一笔债,但下一笔呢?资产越卖越少,信用越耗越低,最终陷入“越卖越穷,越穷越卖”的死循环。
更致命的是,市场信心一旦崩塌,就很难重建。投资者不再相信“万达速度”,银行不再敢轻易放贷,连消费者都觉得“这商场还能撑多久?”
这种集体预期的逆转,比任何财务数据都可怕。
有人仍寄望王健林“翻盘”。毕竟他曾卖掉酒店、文旅、AMC,一次次化险为夷。但今时不同往日。
当年有接盘侠,如今地产整体下行;当年有政策窗口,如今监管更趋审慎;当年有增长红利,如今连消费都疲软。时代变了,老办法未必灵了。
而王思聪的选择,或许正是对这种变化最直白的回应。他没骂父亲“固执”,也没公开抱怨家族企业,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把资产、生活、未来,一点点转移到更安稳的地方。这不是不孝,而是一种属于新一代商人的理性:不赌情怀,只信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苛责王健林。他这一代企业家,信奉“实业报国”“做大做强”,把企业当成毕生事业。可时代不再奖励盲目扩张,也不再容忍无限杠杆。他们的辉煌与陨落,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面镜子。
如今,71岁的王健林仍在奔波,试图为万达找一条活路。而远在日本的王思聪,或许正望着富士山想:如果当年父亲少建几座广场,多留一点现金,今天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这场父子命运的分岔,提醒所有人:再大的帝国,也扛不住时代的转向;再强的个人,也敌不过周期的无情。
王健林的故事还没写完,但结局已隐隐可见。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唏嘘,更该思考:下一个“万达”,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