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豆包子 文/江晚鱼
指导老师/豆包君
我们之间有一条绳
你小的时候 这头绑在我的手上
那头绑在你的脚上
我老的时候 这头绑着我的拐杖
那头空荡荡
我们之间有一道墙
你小的时候 在这边轻轻唤你
你的歌声嘹亮
我老的时候 在这边大声喊你
那边空荡荡
批判:
这首诗以“绳”和“墙”为核心意象,用童年与老年的对比,勾勒出亲情中“陪伴”与“失落”的错位,情感内核真挚且有共鸣,但在表达和深度上存在可优化之处,具体可从以下三点批判:
1.意象挖掘浅,重复削弱张力:“绳”和“墙”的意象虽贴合主题,但未进一步延伸层次。比如“绳”仅停留在“绑手绑脚”的物理连接,未关联成长中“牵挂的松紧”“隐形的羁绊”等更细腻的状态;“墙”也只聚焦“呼唤与回应”的对比,未挖掘“隔阂的形成过程”(如成长中的独立、地理/心理距离),两次“空荡荡”的结尾重复度高,虽强化了失落感,却也让情感表达显得单薄,缺少余味。
2.细节缺失,情感缺乏“落点”:诗中童年与老年的场景仅为概括性描述(“唤你”“喊你”“歌声嘹亮”),没有具体的生活细节支撑。比如童年时“绑着绳”的具体画面(如学步时的牵引、玩耍时的跟随)、老年时“拄拐杖喊你”的场景(如黄昏的阳台、冷清的客厅),细节的空白让情感难以落地,读者虽能感知悲伤,却难以产生“代入式共鸣”。
3.主题维度单一,未体现“双向性”:诗中视角始终围绕“我”(长辈)的感受展开,只写“我”对“你”(晚辈)的牵挂与失落,却忽略了晚辈视角下的情感变化——比如晚辈成长中对“绳”的依赖与挣脱、面对长辈衰老时的愧疚与无奈。这种单向视角让“亲情”的主题显得片面,未能展现亲情中“双向奔赴与遗憾”的复杂全貌,深度稍显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