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行为上瘾的机理和上瘾体验的设计,我们对身边的“瘾”已经明了。有人会说,处处都是瘾,哪里有净土。其实,我们没必要担忧,“凡毒蛇巢穴之所,七步之内必有克制毒性植物”。作者奥尔特就在《欲罢不能》一书中给出了应对之法。
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预防为主,从娃娃抓起,二是改变习惯和行为构建。
为什么说要预防为主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华佗曾说,其大哥总是在别人还没有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就能发现病因并预防,从而病人全无感觉。二哥总是在别人稍有病状的时候就能认准病因并加以治疗,从而病人没有感觉到大疾。自己则是在病已经发展严重时才发觉和医治,所以才获得医术高明的称号,其实医术最高明的应是大哥。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类比得出,预防的代价是最小的,也是最有效的,从娃娃抓起也好比是从预防开始,萌娃状态,等到病入膏肓,根深蒂固再去想办法,不仅费事耗力,还可能没有疗效。
从大量研究来看,未成年青少年平均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消耗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也就是说他们通过电子屏幕交流的时间远远大于实际生活中人际交流。我们知道人类是社会群居生活,屏幕的单一特性代替不了生活环境的各要素。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孩子放下手机,参加各种夏令营等集体活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美国研究者通过对51名孩子参加一处夏令营活动得出结论:经历过面对面交流以后的孩子比之前更能较好的解读情绪线索,也就是我嫩所说的非语言行为分析能力。
预防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家长给孩子设定健康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手机、平板等。奥尔特在书中提到,“我们小时候在屏幕前所花的时间,影响着我们余生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从坏的方面看,孩子一旦出现过度甚至沉迷于游戏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因为惊慌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起到反作用,可以选择沉下心来,了解孩子的动机,他是缺爱、还是孤独、或者追求快感,配合医疗机构针对性解决,比如中国的陶教授训练营、美国的“重启”。
我们要知道,这个时代完全离开互联网、电子技术产品是不现实的,必须要让孩子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达到高科技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双向印证交流。
如何改变习惯和行为构建呢?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意志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人鼓吹自己的戒烟方式,把烟和打火机放在眼皮底下来戒烟,想要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来达到戒烟的目的,可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失败是常态。
改变行为上瘾就像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有抑制不起作用,但是抑制和分心相配合效果会更好。如果有人告诉我们现在不要去想柚子,那你脑海中出现的将会是反反复复的柚子,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要去想柚子,可以想想矿泉水,那么你很容易就会做到真的不去想柚子。这就是配合的结果。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新的好习惯来代替原来的上瘾行为。比如有的人用嚼口香糖的方式代替抽烟,用跑步来代替打游戏放松,用玩减压球来代替咬手指。这也算是用分心之事来代替原有行为习惯。我们听过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更快,关键在于坚持,每个人都要从内心果断的向坏习惯说“我不”,加强心理暗示,更快达成目标。
从奥尔特书中前半部分提到的行为上瘾,我们知道环境因素对上瘾有很大影响。所以有人提出通过行为构建打造远离诱惑的环境,比方说,我有手机上瘾行为,那么我可以把手机放在远处,视线看不到,减少手机使用;我有喜欢吃甜食的坏习惯,那我就把甜食放起来,不摆放在桌子上。任何放在我们身边的东西都比离得远的东西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影响大。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负面反馈的厌恶疗法。有这样一个例子,说张大哥非常喜欢喝酒,张大嫂抱怨多年无果,后来一位老人给她支了一招,每次张大哥喝酒时,她就在旁边叨叨很久的坏处,没过多久张大哥自己突然说感觉喝酒没什么意思,主动戒了。这就是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与令人不快或厌恶的感觉搭配起来,从而达到目的。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找准根部结扎处理。我们通过前期学习知道上瘾体验都是一环扣一环,处处有绊子,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里着手,找到绊子,一个个给它摘除或者跳过,从而减少上瘾因素。我们可能都玩过王者荣耀,知道玩排位赛升星升段位,越打越有意思,那我们可以放弃这种奖励心里,去玩匹配没有奖励,玩的也就不那么嗨了,多人开黑的氛围玩起来有瘾,那么我们就单人玩,攒着攒着也就感觉没意思了,也就不会上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