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此语出自《庄子·人间世》。寥寥八字,却道尽道家修养之精义。
何谓“虚室”?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之口提出“心斋”之法:“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此处明示,“虚”非空无所有,而是去除心中成见、欲望、执念,使心灵达到空明之境。如同室中杂物清空,阳光自然透入。虚室,即是心斋之功。
《道德经》第十六章亦云:“致虚极,守静笃。”虚而至极,静而坚守,方能观万物循环往复之理。
“白”者何指?乃纯净无瑕之本真。《庄子·天地》有言:“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唯有去机心,返朴真,方能复见天地之心。生白,即是道光显现。
此“白”即《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所言“知其白,守其黑”之“白”,是光明,是智慧,是道在心中的朗现。如同乌云散尽,明月自现;尘垢拭去,宝珠自明。
吉祥止止,虚静生福。为何“虚室生白”之后,便会“吉祥止止”?
《庄子·知北游》揭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之流通,决定吉凶祸福。心若虚静,气自和畅;气既和畅,福自来临。
第一个“止”是动词,指降临、栖止;第二个“止”是名词,指心之所止、心灵家园。《庄子·德充符》言“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心止于道,如水平静,方能照见万物,吸引吉祥。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欲则静,静则天地安宁,吉祥自来。此即“吉祥止止”之真义。当我们的心回归清净本性,吉祥自然栖止于这方净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将“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落实于生活?《庄子·刻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每日抽出片刻,独坐静室,放下万缘,调匀呼吸,让纷扰的心渐渐沉淀。初时杂念纷飞,日久自能虚明澄澈。
行事为人,少些机心算计,多些真诚坦荡。《庄子·山木》有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纷繁世界中雕琢修炼,只为回归本初的质朴。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心越来越宁静,智慧越来越清明,生活中不顺心的事越来越少,吉祥安宁常伴左右。这不是外在福报的降临,而是内心本具的祥和自然流露。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愿我们都能以心斋之法,让智慧的阳光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吉祥安宁永驻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