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带娃去超市,回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岔口。他说,妈妈我想走那条路行么?我说不行,那条路回不了家。他又说,我想走那条路行么?我说不行,那条路是反路,能到达目的地么?
目的地三个字完全将他想走另一条路的念头牵扯过来。他说,妈妈,你说什么?我说,反路到不了目的地。他说,妈妈,你说什么?我说,你不懂什么是目的地是么?他说,我不懂。
我说,比如,咱俩现在要回家,那家就是目的地。咱们走刚才那条路是反方向,到不了家,就是到不了目的地。他还是没听懂,但是他没有再问。
相反的方向真的不能到达目的地吗?
按道理来讲,如果活得够长,走得够远,反方向一样可以到达目的地,不仅如此四面八方都可以到达目的地。毕竟地球是圆的,哪有正反,哪有起点和终点。
我们习惯以经验告知孩子要如何走路,甚至为他们选择一条距离目的地的近路。但有时候,那路并非他想走。他走一条自己不想走的路,即使再近,省去再多力气,避免再多阻碍于他而言也都是一种假设。在他的心里,路也没有缩短半分,也没有好走一步。
而且一个人,走一条自己不想走的路,每一步都会将时间放大无数倍。反之,走一条想走的路,多远都不嫌长。就算满是荆棘,绕了地球一圈,也疲惫也是精彩。
我们都曾是孩子,也都曾被迫走过某一条不想走的路,放弃一条想走的路。所以,更会在不甘中描绘未知的绚烂。真的如此么?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道真的可以放任不管么?如果我带着他走了他想走那条路,非要证明地球是个圆形,那我们娘俩还能回家么?
所以,前面的问题都是预设,预设我们可以活得够长,走得够远。而预设的两个条件,哪有人可以达到?即使有,那也是少数。
所以,乖乖走正确的路没错。绚烂,只存在幻想里。没走过才美好,走过,没准还后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