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去听作家沈乔生先生的讲座《我为什么重返文学》,现场有很多他在东北农场里的同事,朋友,仿佛一个聚会,很受感动。
文革时期,沈先生跟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支援建设。然而现实和理想的距离相去甚远,在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下,这群年轻人开始了迷茫的生活。幸好同行的一个朋友,带了一箱世界名著,解救了他。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这是冒着很大风险从比乐中学图书馆丢弃的图书堆中捡回来的。从朋友这里借阅的书籍,让沈乔生走上了写作之路。
他在《最初的写作》一文中自述:“黑龙江有漫长的冬天,没有事情可做。好多人打牌、下军棋。我偶然玩玩,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上。放一只箱子在炕上,盘起双腿,成一只龙虾的姿势,就可以写了。不知哪里来的热情,一口气写下《雪原扬鞭》《开渠新歌》等作品……”文章的成功让他的名字逐渐为众人熟知。文革结束后,他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并开始发表小说。自1981年在杂志小说界发表中篇小说《月亮圆了》至今,他已经发表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长篇《股民日记》《白楼梦》《就赌这一次》《狗在1966年咬谁》《枭雄》,中短篇《月亮圆了》《苦涩的收获》《今晚蓬嚓嚓》《小月迢迢》《娲石》《饥饿与餮饕》《儒林新传》《图们江一边》《生死门》等百余篇,还有散文数百篇,20集电视连续剧《就赌这一次》等。
虽然沈老师中间也中断过写作,做过很多其它的事,他还花了10年时间练习书法,并且在退休后赴美游学。在海外生活期间,他写了十多篇小说,并在华文报纸进行连载。因为很多文章的出版限制,在朋友的说服下,2016年底,他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虚构与未来”,在上面陆续发表《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关于和平主义者的公开作答》《一个知青的声音》《一个知青的再度发声》《知青返城后》《我的知青兄弟姐妹》《知青老了》《微信改变我们》《为了忘却的记忆》《忏悔不是人类的天性》《五类分子的子女》等文,获得了近400万阅读点击率,极受好评,在读者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六十岁以后他重返文坛。用沈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文学是描写人世间直接生态的,还是觉得文学比较有意义。真诚地反映社会现实是一个作家的责任。经历过很多特殊历史时期,让他更具有批判性思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当然我们也要允许各种思想的存在。他用批判和思辨的态度来思考这个世界,并用作家特有的敏锐观察,在文字中记录时代发展的进程。
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追求更多,更快的资讯,一方面又在焦虑丧失了原先对文学的热爱。其实文学在很多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来收获,只要我们关心它,亲近它,重视它,就会在我们阅读的每个字背后找到意义。沈先生重返文学,笔耕不辍,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写作这件事的认真和自省,深受启发。

网友评论